Application Studies

A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Poverty-stricken Farmers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 WANG Gang , 1 ,
  • LI Yuheng , 2 ,
  • WEN Tao 1
Expand
  •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1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12-06

  Revised date: 2023-05-22

  Online published: 2023-09-25

Abstract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farmers out of pover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realiz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reas out of poverty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farmers out of poverty is a major issue that needs urgent attention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 Why do farmers have the inten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ke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s to make clear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farmers and explore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mong these factors. Taking southwest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grounded theory to try to extract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poverty-stricken farmers and build a theoret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come expectation, titer factor, subject factor, object factor and intermediary factor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farmers;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luencing mechanism, income expect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farme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the titer factor is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the subject factor and the object factor are the basic security force, and the intermediary factor is the exogenous regulatory force; (3) Based on the logical line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contained among factors, a four-stage model of farme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with the framework of "income consideration - condition evaluation - intermediary catalysis - development intention" is constructed, which ha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farmers'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enlightenment from four aspects: income consideration, risk prevention, condi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implantation.

Cite this article

WANG Gang , LI Yuheng , WEN Tao . A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Poverty-stricken Farmers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South China Geographical Journal, 2023 , 1(2) : 51 -61 . DOI: 10.20125/j.2097-2245.202302005

实现脱贫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做出了巩固拓展产业脱贫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了小农户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通过产业政策优化,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然而,当前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和产业发展意愿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脱贫成果巩固,阻滞了乡村振兴进程1。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的西南地区,产业帮扶政策的高密度供给并未根治乡村产业面临的撂荒、烂尾等后遗症,反而脱贫群众的产业发展意愿逐年降低。因此,厘清脱贫地区农户产业发展意愿问题,对巩固产业脱贫成果、实现脱贫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关于意愿因素研究,Ajzen2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认为所有可能影响意愿的因素都受个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由行为意向间接作用行为表现。该理论中,态度表征个体看法,规范表征除个体的外界压力,知觉行为表征意愿行为产生时个体对困难的感知。虽然TPB理论从宏观上解释了个体的行为意愿,但在解释脱贫农户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意愿时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足。另外,TPB将政府压力归结为主观规范,低估了组织行为的重要性,而当前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是以政府引导与农户参与双轮驱动为前提、二者交互效能释放为促进方式的振兴工程,其组织行为效用不容忽视。值得一提的是,TPB对行为意愿的解释未提及明确的决策过程,实际上脱贫农户从发展产业的主观意念萌生到行为落地是一个多阶段的决策系统,具有过程性。为进一步明确研究价值,本文还从理论框架、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维度对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理论维度上,成蓥等3将环境价值观嵌入农户行为意愿丰富了TPB框架;吕晓等4将社会认知理论和TPB进行融合研究了农业保险对农户行为意愿的促进作用。在因素维度上,不同学者分别从组织影响与亲友态度5、经济利益诉求6、特色产业驱动7、要素投入与政策扶持8、空间特征9、生产模式10-11、农业区划与地域适配度12-13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涉农主体农业生产行为意愿的因素。在方法维度上,李雨等14运用logit模型揭示了脱贫效益对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促进作用;刘卫柏等15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畜禽养殖对农户生产意愿的影响;顾宁和刘洋16采用PSM-DID探析了不同农业类型在降低贫困脆弱性、影响农户产业行为方面的差异。总体上看,关于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研究较为丰富,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然而,“三农”问题研究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政策环境变迁,乡村产业的内涵及外延不断丰富,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也在资源禀赋、政策调整、利益博弈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当前,乡村结构变革,“三农”重心转移,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再次变迁,透彻解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户产业发展意愿迫在眉睫。已有研究成果侧重于农户如何脱贫,关注脱贫前的产业发展意愿,在因素分析上基于事先经验确定因素体系,关注关键因素的促进作用,由此显现出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对脱贫后基于农户视角的产业成果巩固意愿及产业政策供给路径等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在分析农户产业发展意愿时忽略了模型构建中的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立足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期望,以西南地区脱贫农户为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模型深度解释当前乡村发展中政策执行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乡村振兴,农户因何产生产业发展意愿?影响该意愿深层次的因素和作用机理是什么?能否构建模型解释这一行为意愿?回答上述问题,可为提升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当前学界在探索农户产业发展意愿时,大多以定量化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此类研究根据已有经验、文献成果或主观认识拟定指标,往往会遗漏重要变量,造成研究结果与客观现实的偏差,而质性研究是一种较为系统的因素识别模型。作为学界普遍认可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优势是将研究过程比作“堆金字塔”,从底部对原始素材进行挖掘,与此同时展开数据同类项归并、再归并,逐级归纳、提炼关键信息,直到“金字塔”顶部,再收敛数据,最后确定一个能够系统性概括所有层级信息的关键语句,即核心范畴,再在核心范畴基础上,检验范畴理论的饱和性。因而,搜集的数据更为全面,确定的因素更为可靠。
目前,关于扎根理论的主流研究方法有3种,分别是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和构建型扎根理论17。在该理论的未来进路中,贾旭东和衡量18认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情境灵活把握,不必强行保持一致。因此,本文结合研究实际,选择程序化扎根理论对脱贫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该方法无预先假设,以访谈、互动中积累的意愿影响因素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升华理论,保证结论与实际吻合及理论可追溯19。具体而言,在选择性编码步骤中对“故事线”串联程序进行灵活把握,采取异于定量研究“理论假设—实证检验—结论提炼”的写作逻辑,以开放自由的态度,沿着“基础资料收集—概念标签梳理—经验概括升华”自下而上的程序脉络串联概念间关系,构建实质性理论20图1是本文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法的思维导图。
图1 程序化扎根理论思维导图

Fig.1 Mind mapping of programmed grounded theory

1.2 区域选择

本文选择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作为研究区域,图2是区域概况图。选择西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的理由:一是脱贫任务重。该区域涉及6个连片特困脱贫区,占全国14个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比例为42.86%,共有脱贫县204个,占全国832个脱贫县的24.5%。截止2021年末,该区域共有脱贫人口2 000万人;二是资源禀赋差。该区域土地面积约为112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1.8%,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高谷深,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全区域约有耕地2 100 hm2(截止2020年底),破碎化程度高;三是产业种类多。该区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水热组合具有垂直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特征,脱贫产业有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乡村旅游业等,如柑橘、李子、猕猴桃、中药材、生猪。总之,西南地区作为全国巩固脱贫成果的重地,巩固产业成果是实现脱贫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两大基础产业21。因此,本研究所指的产业是曾享受过产业扶贫、产业帮扶等政策扶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脱贫农户指享受过产业扶持资金的农户。
图2 研究区域概况图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GS(2016)29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2 Study area profile map

1.3 信息获取

访谈对象选择。乡村产业发展牵涉农户、政府和社会多方主体,影响因素包括农户内生力、政府保障力及社会认知力多个方面。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差异性及成果的可推广性,研究中将脱贫农户作为主要访谈对象,同时选取村干部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样本,以弥补原始资料可能存在的信息遗漏问题。
访谈提纲设计。为保证获取信息的全面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式与自由拓展式结合的模式设计提纲。半结构式访谈是对核心必需信息做大纲提醒、问句式设计,如家庭信息、产业现状、政策感知、未来期望、综合评判5个方面;自由拓展式访谈是对核心必需信息做查漏补缺,填补半结构式访谈可能存在的信息遗漏。问题举例:你家在脱贫攻坚期发展了政府宣传推广的扶贫产业吗?你家发展政府推广的产业时会考虑哪些方面因素?当前,如果政府继续宣传某个品种,你家会考虑发展吗,为什么?
访谈资料收集。本文资料的获取时间为2021年12月,在巩固脱贫成果第三方评估调查的同时,对样本对象开展一对一深度访谈,时间不少于30 min。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采取访谈录音、电话回访方式进行信息追溯、核实。样本量确定时,参考陈向明22不事先确定样本量、不一次性收集资料的建议,将访谈与资料整理同步进行,连续比较,直至理论饱和。访谈结束后将资料归档处理,共获得62个样本6万余访谈文字信息。样本分布见表1
表1 样本分布表

Tab.1 Sample distribution table

省别 农户样本数/个 理论饱和度检验/个 分省样本总量/个
合计 57 5 62
云南 14 1 15
贵州 14 1 15
四川 14 1 15
重庆 15 2 17

数据来源:由访谈数据整理得出。

2 研究过程

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研究者撇开个人偏见,以独立事件为单位将获取的原始资料逐段逐句分割,将分割后的信息依次贴标签、赋予概念,最后以新方式组合概念的过程,编码结果是范畴20。本研究对受访的57位脱贫农户的信息(不包括5个备用样本)依照“现场记录—录音转换—信息分割—标签化—概念化—范畴化”的逻辑执行信息编码。首先,打散所有获取的访谈农户资料,逐句整理并提取出与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相关的原始代表语句,将其分解成相互独立的语句单元,得到360余条原始语句,如“种苞谷、红薯、洋芋这些庄稼祖祖辈辈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其次,把信息分割后的每个句子中的现象或独立事件进行标签化处理,如对“种苞谷、红薯、洋芋这些庄稼祖祖辈辈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进行标签化处理,贴上“种植习惯沿袭”的标签。再次,对信息庞杂且语义交叉重复的标签进行不间断相互比较,渐归理论属性,经过反复比较、整合,共归纳出有关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36个初始概念,如标签“地块破碎度高”表示耕作田块单位面积较小,不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因此将其概念化为“宜机化潜能”。最后,初步概念化后,对36个概念进一步比较、整合,将交叉信息归纳压缩为范畴,如“生产习惯”“观念认知”“内生动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均为生产者自身属性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在农业生产中对自我认识的一种评判,因此将其范畴归为“自我认知”。通过开放式编码并参考相关文献表述,共归纳提炼出了表2所示的12个范畴,分别是自我认知、家庭估量、资源禀赋、设施基础、技术支撑、成本支出、收益期望、风险识别、政策植入、中介公信、制度保障和他人态度。
表2 脱贫农户乡村产业发展意愿的开放式编码示例

Tab.2 An open coding example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poverty-stricken farmers

范畴化 概念化 标签化 访谈获取的原始代表语句
自我认知 生产习惯 种植习惯沿袭 S1种苞谷、红薯、洋芋这些庄稼祖祖辈辈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发展其他产业不适应。
观念认识 思想开放程度 S21有的老百姓开明易接受,有的老百姓守旧不让出土地,难以适应新产业,种植意愿低。
内生动力 依赖思想严重 S24农户不懂技术,教了又不学,也不去问别人,懒得去打理,等靠要政策扶持。
学习能力 生产技术熟练 S52种玉米这些,我技术熟练,会种,晓得如何管理,政府推广的像柑橘、百部这些以前没种过,种不好。
兴趣爱好 生长周期考虑 S57我想发展那种一两年就能卖到钱的产业,像青脆李这些生长期太长了,就没有兴趣。
家庭估量 劳动力禀赋 劳动能力较差 S3娃已经在城里工作了,我们就脱贫了,我们老两口年龄大了,爬上爬下不方便,不想发展农业了。
经济水平 家庭经济较好 S7娃都工作了,每月给我们钱花,我们已经脱贫,搞产业太累了,我们不缺零花钱,不想发展了。
伦理道德 兼顾养老耕作 S17家里老人年龄大,要照顾老人,不可能再打工,能够顺便发展政府推荐的产业卖钱就太好了。
资源禀赋 宜机化潜能 地块破碎度高 S8以前在西北打工,那里田土广阔,好种,我们这都是“巴掌田”,爬上爬下,不得力。
流转条件 土地流转性差 S19我们这里土地不连片,我想承包但土地不好集中,而且农户流转意见又不一致,发展起来难度大。
耕地规模 人均耕地较少 S29全家只有一亩半地,种点水稻供自己吃,哪有多余的田土种中药材。
耕作半径 耕作半径较长 S45身体倒是健康,但我家是易地搬迁安置户,在山上老房子附近种果树,不方便。
土壤肥力 地力条件好坏 S28土地条件差,杂草太多了,我不想发展,种了也长不好。
设施基础 道路设施 坡多路陡不便 S3坡坡坎坎上不去,身体受不了。
水利设施 水源短缺匮乏 S23我种了一些猕猴桃,但是缺水,水池没有真正运转起来,遇到天旱就会死掉。
技术支撑 市场判别 市场把控欠缺 S12政府没有认真去了解周边市场,心一热就推荐我们种,一般都要失败。
技术指导 技术能力低下 S13新品种看起来好,但容易生病,不懂技术治不了,如果懂得技术还是可以的。
成本支出 实物成本 肥料农药价高 S56现在肥料、农药、饲料这些价格都太高了,除掉这些落不到几个钱。
人工成本 人工支出较大 S57男人干一天活要200元以上,女人要100元以上,种一亩辣椒除掉人工根本剩不了几个钱。
收益期望 预知收益 耕作收益较低 S4家里有老婆孩子,娃都在读大学,花钱多,虽然脱贫了,但发展产业不养家。
市场前景 新品前景较好 S17如果政府能介绍好的品种,像耙耙柑,又能给补贴,我还是很愿意的,毕竟前景好。
收益比较 产业好于务工 S28新冠疫情影响,外面的工厂效益不好,不好找工作了,就是想回来搞点养殖。
风险识别 价格风险 价格变化多端 S11以前我们养猪的时候价格低,圈都拆了,结果这几年价格又好了,市场变化不能控制。
天气风险 雨水易致腐烂 S5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雨水多,如果卖不掉就容易被雨水泡坏。
病害风险 病虫侵害严重 S11种橘子遇到疮痂病,养猪要得猪瘟,损失惨重,不敢发展了。
啃食风险 野生动物破坏 S26果实会被猴子和野猪吃掉,政府又不让打野猪,破坏性太大了。
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评估 S38家中还有其他外债没偿还,不敢贷款发展政府推荐的香菇产业。
储存风险 玉米易储易存 S25种玉米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得坏,但种水果不好储存,要坏掉。
品质风险 色味品相较差 S30结的果子颜色不好看,也不好吃,去赶场都卖不掉。
政策植入 政策期望 政策期望值高 S10有补贴的话还是可以考虑下,如果没有,一般人家积极性都不很高。
中介公信 信誉保证 政府信诺不良 S50前支书承诺修路搞产业,但村两委换届后就说没有这个打算了。
产业分红 集体分红丧失 S31村里有集体经济分红,但今年未得到分红。
制度保障 帮扶成效 帮扶效果偏弱 S46政府帮扶的产业增收效果不好,发几个鸡苗、发1只羊,意义不大。
责任落实 主体责任丧失 S49社长几年前将整个生产队的土地承包种桃子,承诺1亩1 200元,至今未兑现,也没人过问帮解决。
他人态度 亲友态度 亲戚推荐好种 S2亲戚说前几年有人种这个挣到钱了,还可以,我想试一试。
街坊态度 街坊推荐好卖 S2我们村里有人说比种苞谷那些好卖钱,大家可以一起种。

2.2 主轴编码

开放式编码提炼的初始范畴数量较多,彼此间逻辑关系不清晰。因此,主轴编码按照“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结果”的类别整合思路对初始范畴进一步筛分,对某一类属深度解析,发现和建立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相关性较强的范畴整合聚类,确定范畴轴心,提炼出主范畴20。为此,本文围绕脱贫农户乡村产业发展意愿这一研究主题,参考已有文献及研究实际对初始范畴整合、提炼,尽可能体现出主范畴内要素的相关性和不同主范畴之间的逻辑性。成蓥等3认为,收益期望是农户发展产业最关心的要素,对产业发展意愿起着最根本的内生驱动作用,因此本文借鉴该观点将收益期望作为第1主范畴、发展意愿作为研究落脚点,将二者分别置于行为意愿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其他范畴则贯穿在两点之间,共同影响发展意愿(图3)。
图3 收益期望与产业发展意愿关系图

Fig.3 Grap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expect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tention

同理,进一步归纳整理其余11个范畴。认为效价因素由成本支出和风险识别构成,是影响产业发展意愿的效果评价因素;主体因素由自我认知、家庭估量和技术支撑构成,是影响产业发展意愿的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由设施基础、资源禀赋和他人态度构成,是影响产业发展意愿的客体因素;中介因素由中介公信、制度保障和政策植入构成,是影响产业发展意愿的中介因素,对发展意愿形成起着催化促进作用。最终,将开放式编码提炼出的12个范畴进行再归纳、再提炼,形成表3所示的5个主范畴,分别是收益期望、效价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中介因素。
表3 脱贫农户乡村产业发展意愿影响因素主范畴

Tab.3 Main categor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tention of poverty-stricken farmers

类别 主范畴

初始范畴

(范畴化结果)

范畴内涵
因果条件 收益期望 收益期望 农户根据产业的市场前景、未来工作的稳定性及工资水平、与其他产业的收益比较等多因素综合后做出的收益预判。
因果条件 效价因素 成本支出 种质资源、药品、化肥、饲料等购入环节的实物成本以及管理、收获、销售阶段的雇佣劳动力的成本等的支出。
风险识别 发展产业时可能面临的价格、天气、病害、啃食、债务、储存及品质等潜在风险。
因果条件 主体因素 自我认识 衍生于农户的生产习惯、观念认识、内生动力、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影响产业选择意愿的个体因素。
家庭估量 影响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家庭劳动力禀赋、经济水平,以及伦理道德等相关家庭因素。
技术支撑 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市场规模、消费需求、产业未来走向,以及种质资源、过程性技术跟踪等技术因素。
因果条件 客体因素 设施基础 产业发展中的机耕道、产业路的通达度、连通度,以及便利的水源、耐用的灌溉设施等基础保障条件。
资源禀赋 影响产业发展的宜机化潜能、流转条件、耕地规模、耕作半径、土壤肥力等资源优势。
他人态度 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对某种产业的看法或意见对农户发展意愿的影响。
中介条件 中介因素 中介公信 以往的政府信用、政策分红等措施的落地性对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影响。
制度保障 帮扶效果、问题解决效率以及对农户利益侵害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对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影响。
政策植入 产业补贴、金融保障、政策普惠性及稳定性对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影响。

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在“堆金字塔”式攀爬的基础上,对主范畴进一步深入探析,选择一个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范畴”,将其与主范畴相联系,并通过故事线来描述行为因果关系,以建立理论框架20。最终,经过多轮反复比较和分析后,认为“西南地区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因素”能作为核心范畴统领其他范畴。其故事线为:乡村产业的未来收益及发展效果是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首要诱因,在此前提下农户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展开综合评判,随着政策植入,所有因素综合决定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为可视化表达“因素(主范畴)→ 意愿(核心范畴)”故事线,基于已有文献结论、受访农户信息,构建了图3所示的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收益考量—条件评价—中介催化—发展意愿”四阶段模型。具体而言,效价因素调节收益期望与发展意愿关系强度,当成本低、风险小时,收益期望较高,此时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强烈,进入行为意愿收益考量阶段,即第一决策因素;当收益考量大于农户心理收益预期时,进入行为意愿主客观条件评价阶段,即第二决策因素,此时农户会进一步展开收益考量与主客观条件的综合博弈;假如有政策植入等第三中介因素及时介入,行为意愿会进入中介催化阶段,即第三决策因素,此时农户认为有利可图,行为意愿成为现实。

2.4 饱和度检验

根据扎根理论饱和原则,将访谈获取的村干部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共5个备用对象信息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并再次编码分析,未发现新范畴,表明“主—核范畴”关系可靠,达到理论饱和。

3 模型阐释

图4所示模型中收益考量、条件评价和中介催化作为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3大决策因素,共同影响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该模型不仅揭示了影响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关键因素,也呈现了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行为过程,即“收益考量—条件评价—中介催化—行为意愿”,展示了各因素对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影响机理。
图4 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形成过程“四阶段”模型

Fig.4 A "four-stage" model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farme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ention

①预知收益 ②市场前景 ③收益比较 ④实物成本 ⑤人工成本 ⑥价格风险 ⑦天气风险 ⑧病害风险
⑨啃食风险 ⑩债务风险 ⑪储存风险 ⑫品质风险 ⑬生产习惯 ⑭观念认识 ⑮内生动力 ⑯学习能力
⑰兴趣爱好 ⑱劳动力禀赋 ⑲经济水平 ⑳伦理道德 21市场判别 22技术指导 23宜机化潜能 24流转条件
25耕地规模 26耕作半径 27土壤肥力 28道路设施 29水利设施 30亲友态度 31街坊态度 32帮扶成效
33责任落实 34信誉保证 35产业分红 36政策期望

3.1 收益考量是产业发展意愿的根本内动力

收益考量是农户产业发展意愿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与徐玮6的研究结论一致。因此,在本研究中,收益因素处于行为过程第一阶段,由收益期望和效价因素组成。收益期望是脱贫农户对产业效益的未来预期,由预期收益、市场前景及收益比较构成。调研发现,当农户决策产业发展行为时,往往将自身体验、市场前景以及近邻空间中其他生产主体的历史效益等因素综合比较、多方考虑,预判本产业的预期收益可知性,种养、务工及经商收益可实现性,市场前景优良性,最终做出行为意愿选择,如:S1种苞谷、红薯、洋芋这些庄稼祖祖辈辈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发展其他产业不适应;S4家里有老婆孩子,娃都在读大学,花钱多,虽然脱贫了,但发展产业不养家;S17如果政府能介绍好的品种,像耙耙柑,又能给补贴,我还是很愿意的,毕竟前景好。
效价因素是农户在对未来产业发展收益的期望基础上,通过对“成本—风险”博弈,做出的对某一产业未来的效果评价,对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这与时鹏和余劲23关于“成本—风险”预期对农户行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一致。本文中“成本—风险”包括实物成本、人工成本、价格风险、天气风险、疫病风险、啃食风险、债务风险、储存风险和品质风险等9个方面。调研发现,当农户对某一产业产生发展意愿时,首先会在潜意识中预判直观收益,并根据已有经验映射出成本和风险要素,在实物及人工成本较高,同时又面临市场波动、天气异常、病害困扰、野生动物啃食、债务纠纷、难以储存、色味品相差等系列风险时,农户的行为意愿会显著降低。如:S57男人干一天活要200元以上,女人要100元以上,种一亩辣椒除掉人工根本剩不了几个钱;S11以前我们养猪的时候价格低,圈都拆了,结果这几年价格又好了,市场变化不能控制;S5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雨水多,如果卖不掉就容易被雨水泡坏;S55以前的橘子树容易生病,死掉了,不敢种;S26果实会被猴子和野猪吃掉,政府又不让打野猪,破坏力太大了;S30结的果子颜色不好看,也不好吃,拿到街上都卖不出去。

3.2 主客观条件是产业发展意愿的基本保障力

主客观条件制约着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该结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表述一致,即行为意愿受个体能力特征、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2。在本研究中,主客观条件是农户在考量产业发展收益后产生的又一个决策因素,处于行为意愿过程的第二阶段,由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组成。主体条件细分为自我认知、家庭估量、技术支撑3个方面,是脱贫农户在产业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驾驭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做出的判断及衡量。调研发现,祖辈沿袭至今的种植习惯禁锢了农户的产业发展思维,陈旧的观念阻碍了新脱贫产业的推广,强烈的等靠要思想拉低了脱贫农户的发展动力,然而娴熟的生产技术会增强农户发展产业的自信心,当农户钟情于某一品种或对某一口味有偏爱时,会更易于对该产业产生发展意愿。如:S1种苞谷、红薯、洋芋这些庄稼祖祖辈辈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发展其他产业不适应;S21有的老百姓开明易接受,有的老百姓守旧不让出土地,难以适应新产业,种植意愿低;S24农户不懂技术,教了又不学,也不去问别人,懒得去打理,等靠要政策扶持;S52种玉米这些,我技术熟、会种,晓得如何管理,政府推广的像柑橘、百部这些以前没种过,种不好;S57我想发展那种一两年就能卖到钱的产业,像青脆李这些水果生长期太长了,就没有兴趣。务农人口多的家庭可保证高质量产业种养及管护,经济水平高的家庭无需通过务农创收填补家庭开支,肩负养老抚幼责任的家庭遵从伦理道德愿意从事产业发展。如:S3娃已经在城里工作了,我们就脱贫了,我们老两口年龄也大了,爬上爬下不方便,不想发展了;S7娃都上班工作了,每月都给我们钱花,我们已经脱贫,搞产业太累了,我们不缺零花钱,不想发展了;S17家里老人年龄大了,我要照顾老人,不可能再出去打工,能够顺便发展些政府推荐的产业卖钱就太好了。市场把控能力、前景敏锐性、过程管护水平、指导力度会增强脱贫农户产业发展自信心。如:S12政府没有认真去了解周边市场,心一热就推荐我们种,一般都要失败;S16政府发了苗子,但后面无人指导修剪,最后长成了草地。
客体条件由资源禀赋、设施基础和他人态度组成,是农户在对自身条件评价后做出的对外界客观因素的分析,是当产业发展的收益预知可行、主体条件满足时,农户思考的促进产业发展的客观推动因素。调研发现,对破碎地块采取的小并大、弯取直、短并长、陡变平等互联互通措施会扩大流转规模,这不仅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机械化水平,而且形成的大地块为统一改土保肥带来便利,甚至通过优化生产交通,促进了机械化交通工具的使用,通过缩小生产半径等措施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产业发展效益的提升。如:S8以前在西北打工,那里田土广阔,好种,我们这都是“巴掌田”,爬上爬下,不得力;S19我们这里土地不连片,我想承包但土地不好集中,而且农户流转意见又不一致,发展起来难度大;S29全家只有一亩半地,种点水稻供自己吃,哪有多余的田土种药材;S45身体倒是健康,但我家是易地搬迁户,在山上老房子附近种果树,不方便;S28土地条件差,杂草太多了,我不想发展,种了也长不好。道路设施直接影响原材料、生产设备、种子化肥、农产品等运输及劳动力进出的便利程度,水利设施为季节性缺水提供保障。如:S3娃已经在城里工作了,我们就脱贫了,我们老两口年龄也大了,爬上爬下不方便,不想发展了;S23我种了一些猕猴桃,但是缺水,水池没有真正运转起来,遇到天旱就会死掉。农户若受到社会网络中他人的支持、鼓励及引导,则会随从“羊群效应”发展某种产业。如:S2亲戚说前几年有人种这个挣到钱了,还可以,我想试一试。

3.3 中介催化是产业发展意愿的外生调节力

中介要素对脱贫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起着积极的催化、调节作用,这印证了罗良清等24对中国扶贫政策进行经验总结后的观点,即政策组合会对农户增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政策作为一种政策供给形式,对农户增收的促进效应显著。本研究认为,政策等中介因素会催生农户发展意愿,属于第三考虑因素,处于行为过程第三阶段,由政策植入、中介公信和制度保障构成,细分为政策期望、信誉保证、产业分红、帮扶成效和责任落实5方面。调研发现,经过产业“输血式”扶贫后,农户对政府普惠性产业支持政策的需求及依赖性逐渐增强,在政策执行中政府等公共组织对农户的承诺兑现、利益联结机制的实现等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如果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等帮扶主体对农户的产业帮扶效果显著,对农户产业发展引导、管护及销售跟踪、对接到位,实际获得感强时,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会增强。如:S10有补贴的话还是可以考虑下,如果没有,一般人家积极性都不很高;S41希望能够贷款发展奶牛养殖,但是没有成功,贷不到款;S32 2018年和村委签订的2 000元入股分红协议,仅2019年得了90元分红,再没了;S33过去入股花椒基地但还没有开始分红,看不到希望;S39 2020年在政府帮扶下养猪、养鸡,失败了,后面再无帮扶了,也不养了;S44发展了光伏发电,但去年已损坏,找不到相关部门解决。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深刻认识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对有效巩固产业脱贫成果、实现脱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对丰富乡村产业发展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借鉴扎根理论的研究思想,系统解析了西南地区脱贫农户发展乡村产业的意愿因素及机制,得到以下结论。
(1)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因素囊括收益期望、效价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中介因素5个方面。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归纳提炼了产业巩固期贯穿西南地区脱贫农户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意愿因素,并梳理了不同因素间的逻辑关系。研究认为,收益期望、效价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中介因素5个方面共同影响着农户的产业发展意愿,其中收益期望是影响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最核心的要素,深刻影响农户的内生动力;效价因素对农户的产业发展收益进行衡量和评价,对农户产业发展意愿起着直接推动作用;主体因素是行为意愿的内驱力,客体因素是外驱力,二者对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作用;中介因素扮演调节角色,加速或减弱行为意愿。
(2)在意愿因素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西南地区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收益考量—条件评价—中介催化—发展意愿”四阶段模型。该模型在因素分析基础上明确了行为意愿的产生过程,即收益考量是第一决策因素,即决策过程第一阶段,当预知收益大于农户现实收益认知时,进入第二决策因素,即决策过程第二阶段(主客观条件评价阶段),此时农户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展开收益考量与主客观条件的综合博弈,假如有中介因素介入,进入第三决策因素,即意愿过程进入第三阶段(中介催化阶段),当农户认为潜在收益可观时,决策意愿由虚拟转为现实。
政策启示:
(1)加强产业指导,全链条释放效益空间。在生产资料配置上,结合地域特色及宜农则农、宜养则养等产业适宜性,论证产业可行性,优选市场反响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势种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上,优选利益联结模式,通过要素入股、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方式探索“多业共生、多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产品营销上,优选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价格传导机制,拓宽营销渠道。
(2)核算发展成本,精准防范产业风险。在产业发展前期,协助农户精细化核算实物成本、人工成本等多种生产成本,同时从多个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对乡村产业的种、管、收,以及养、管、售等不同环节进行风险防控的精准化、高效化指导,保障农户发展利益。
(3)固牢发展基础,持续夯实基础保障力。鼓励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观念,引导农户客观评价自身条件,并通过金融供给、技术培训等手段为农户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添砖加瓦;针对山区地块细碎化现状,采取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陡变缓和互联互通措施,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速度,为产业发展的硬件设施铺路搭桥。
(4)发挥帮扶优势,接续打好政策组合拳。科学评估脱贫攻坚期间的产业扶贫成效,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保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性,充分发挥好、利用好“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乡村产业振兴的比例不低于60%”这一政策优势,通过惠农政策供给调动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提升发展意愿。
1
刘明月, 汪三贵. 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57(4): 137-144.

2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1991, 50(2): 179-211.

3
成蓥, 曾维忠, 胡原.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参与林下经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 2021(11): 62-69.

4
吕晓, 臧涛, 张全景. 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差异——基于山东省3县379份农户调查问卷的实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 1147-1159.

5
孔祥智.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5): 20-22.

6
徐玮, 包庆丰. 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7):38-43.

7
宋浩楠, 栾敬东, 张士云, 等. 土地细碎化、多样化种植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2): 18-29.

8
李雨凌, 马雯秋, 姜广辉, 等.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程度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 1439-1454.

9
赵俊伟, 陈永福, 余乐, 等. 中国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39(2): 180-189.

10
陈成文, 陈建平, 陶纪坤. 产业扶贫: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启示[J]. 经济地理, 2018, 38(1): 127-134.

11
李二玲.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4): 617-627.

12
刘彦随, 张紫雯, 王介勇.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8, 73(2): 203-218.

13
龙花楼, 张英男, 刘彦随, 等. 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J]. 经济地理, 2021, 41(10): 49-58.

14
李雨, 王全忠, 周宏. 产业帮扶对农户脱贫及减贫效果稳定性的影响——来自贵州毕节烟草种植计划调减的经验证据[J]. 经济地理, 2019, 39(8): 168-176.

15
刘卫柏, 于晓媛, 袁鹏举. 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水平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19, 39(11): 175-182.

16
顾宁, 刘洋. 产业扶贫降低了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吗[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7): 92-102.

17
卢东, 曾小桥, 徐国伟. 基于扎根理论的共享住宿选择意愿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J]. 人文地理, 2021, 36(2): 184-192.

18
贾旭东, 衡量. 扎根理论的“丛林”、过往与进路[J]. 科研管理, 2020, 41(5): 151-163.

19
费小冬.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 公共行政评论, 2008(3): 23-43, 197.

20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1
陈国生, 萧烽, 黄鑫. 湖南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J]. 经济地理, 2020, 40(10): 176-182.

22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 58-63, 73.

23
时鹏, 余劲. 风险预期、市民化感知及农户认知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21, 43(7): 1387-1402.

24
罗良清, 平卫英, 单青松, 等. 中国贫困治理经验总结:扶贫政策能够实现有效增收吗?[J].管理世界, 2022, 38(2): 5-8, 70-83, 115.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