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 and Memory of Academic Career

Explanatory Theory and its Significant to Human Geography—A Book Review of Theory and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 WU Di , 1 ,
  • LIU Yi , 2, 3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2.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3. Institute of Regional Open and Coopera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2-20

  Revised date: 2024-01-08

  Online published: 2024-10-31

Abstract

Currently, in human geography, theories tend to stand alone, without sufficient dialogues with each other. It lacks a common base on which different sub-disciplines,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could engage with each other and jointly discuss how to develop better theories for the whole discipline. Against this backdrop, Professor Henry Wai-Chung Yeung's new book Theory and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off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critical reflection of mainstream critical theories in human geography, and points to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theory advancement.

Cite this article

WU Di , LIU Yi . Explanatory Theory and its Significant to Human Geography—A Book Review of Theory and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J]. South China Geographical Journal, 2024 , 2(1) : 80 -82 .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1008

理论是包括人文地理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基石和立身之本,正如David Harvey1所述,“By our theories you shall know us(你们会通过我们的理论了解我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在经历了一系列“转向”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等思潮的涌现,人文地理学围绕社会和空间中的权力关系、社会空间变革、日常生活和实践、不均衡发展等地理学现象,发展出了大量而多元化的方法、概念、理论和解释。这些不同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对于理论的概念以及什么是好的理论展开阐述,如David Harvey的《地理学的解释》1和Derek Gregory的《意识形态、科学和人文地理》2等早期著作,颇有百花齐放之势。然而这个阶段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理学界鲜有著作可以对学科中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本质内涵、解释性和有效性展开系统性梳理、批判性反思,并指明未来理论建设方向。在这种背景之下,新加坡国立大学杨伟聪教授(Henry Wai和Chung Yeung,以下简称杨教授)倾半生心血,力著《地理学的理论和解释》(Theory and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一书,以期承前启后,重新唤起广大学者对地理学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本书共由7个章节组成。第1章首先阐述了写作本书的出发点,即提倡加强对蕴含明确因果机制的解释性理论(explanatory theory)的重视,并提出应从3个方面加强解释性理论的建设,即标准性和政治性考量、社会空间环境以及实践性能力。第2章在批判性回顾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象主义、后人本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不同理论流派的基础上,以这些理论流派为背景探讨了理论和解释的概念,并提出了这些理论流派在因果解释方面可能存在的欠缺之处。第3章借鉴分析性社会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相关理论,提出解释性理论的基本标准,即需要揭示所解释现象在特定社会、历史和地理情境下明确而有力的因果解释“机制”,而不仅仅是刻画与揭示“过程”。解释性理论通常以中观理论(mid-range theory)形式出现,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中观理论可以在当前这个多元、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更为有效地凝练资本主义的不断重构、日常生活与实践动态等等人文地理学所关注现象的新动态。第4章重点关注关系理论(relational theory),通过对社会空间世界中的关系性、权力和能动性进行再思考,将因果理论认识论纳入关系理论的发展中,以确定行动者、实践和结构的基本因果属性,从而使在解释性理论中寻找因果机制成为可能。第5章首先重新概念化了“过程-机制”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将“过程-机制”的讨论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过程性思维的思考,以及后结构主义中关于实践和组合的方法联系起来。在此之上,对新自由主义化的地理研究提供了一个简短的案例研究,以期说明更好地区分“过程-机制”如何能够提高分析和解释的有效性。第6章重点关注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框架为代表的全球化理论,对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构建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并提出地理学理论反映了理论家所处立场,及其所处历史地理背景,提倡学界需要一种反向话语,以便使英美语境之外的地理工作实现向英美主流理论的“理论化回归”(theorizing back)。最后一章呼吁应从两方面加强中观解释性理论的理论建设,一是在当前这个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后疫情时代,理论发展方向应更加务实,需要加深学术理论发展与公共事务及相关政策制定的结合度;二是人文地理学不仅仅需要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哲学理论,更加需要构建反向话语,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反馈贡献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尽管人文地理学研究极为强调理论贡献和理论建设,并且不同领域和流派中理论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学界往往把“理论”这一概念本身理解为一个理所当然的存在,而对其本质内涵、评价体系、局限性和发展方向欠缺批判性思考,同时也存在着理论发展“各自为营”、缺乏互馈与融合的问题。因此,当前学界极为缺乏一个不同领域和流派能够对理论的概念和如何发展理论展开讨论与反思的共同基础。本书在兼收并蓄地梳理和回顾人文地理学当代主流理论的基础上,关于理论对于学科发展的意义、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如何理解理论化的过程、我们的学科到底需要怎样的理论以及如何发展出更有效用和更为经世致用的理论作出了阐述和思考。这些问题虽然看似基础,但对人文地理学科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能够对于如何更好理解、解释乃至改变现实社会进而强化人文地理学科的合法性以及提升学科地位作出了解读。此外,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一样,其理论发展当前主要以全球北方、英美视角诞生的理论为核心,而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的理论往往被认为是次要的、边缘的,或仅仅是对英美理论的补充。本书提倡进行理论化回归,发出来自全球南方的理论声音,认为基于对全球南方、非西方世界的现实观察所凝练出的理论,不仅能够与西方“主流”理论进行对话,更加有能力促进新的知识生产、对西方主流理论作出理论贡献。
虽然杨教授研究的主要领域为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但是在本书中,杨教授展示出其对于人文地理学科中哲学性和认知论相关文献和争鸣的长期关注、广泛阅读和深度思考。本书不仅仅面向经济地理学者,而力图构建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理论流派,可以形成对理论和解释性进行探讨的共同基础,从而实现与整个人文地理乃至社会科学学者对话。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