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 Geography

An Analysis of the Mapping of Research on Guangdong Issues and Related Accounts in Japanese Academia: Research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Grants-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 LIU Yan ,
  • YE Xia ,
  • FENG Ye
Expand
  •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25

  Revised date: 2024-02-20

  Online published: 2024-12-1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goes global, th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nomic regions in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s overseas image and Sino-Japanese cultural mutual understanding by Japanese academics.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research topics on Guangdong included in the Database of Grants-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KAKEN) as the data source, and use CiteSpace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academic group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re contents,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focuses and trends of the research o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Japanese academ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n Guangdong Province in Japanese academia involves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group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y-country-region" over time, mainly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lans, and the industrial economy of Guangdong, focusing on regional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hree core clusters of regional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By systematically organizing and evaluat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Guangdong studies in the Japanese academic community, we can provide a "knowledge map of Guangdong studies in the Japanese academic community" with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Guangdong's culture overseas and image writing.

Cite this article

LIU Yan , YE Xia , FENG Ye . An Analysis of the Mapping of Research on Guangdong Issues and Related Accounts in Japanese Academia: Research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Grants-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J]. South China Geographical Journal, 2024 , 2(2) : 54 -63 .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2006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古来至今两国往来络绎不绝。广东省作为沿海大省,港口船舶贸易向来较为发达,不仅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接受与传播海外文化的集中地区。同时,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之一,孕育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一直备受日本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日本学术界对广东的综合研究是广东省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及海外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学者对日本学术界中国地域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王晓梅1系统梳理与述评了日本学者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的学术全貌。刘岩立足于海外视野下的中国地域研究,对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涉及的中国广西2、云南3、四川4、贵州5、西藏6、浙江7、福建8以及中国大陆地区9等课题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宏观呈现了日本学术界对中国不同地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立足于海外学术视野下的中国地域研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描绘他者视域下的“广东研究图谱”,以期为广东省地域文化的海外传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研究领域提供来自域外的史料文献与学术借鉴。

1 研究工具与数据

1.1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的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工具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Philadelphia,PA,USA)陈超美教授开发的计量分析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运用CiteSpace软件可以生成前沿研究领域聚合区块图谱、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热点时区分布图谱等,通过对这些可视化图谱的分析可以直观了解特定学术领域的研究群体、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态势,从宏观上把握某一领域研究的整体趋势,为微观深入分析提供依据。

1.2 数据来源

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由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和国会图书馆在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协助下建立。收录有各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概要、研究成果报告书和项目评价报告书等详细资料,能够检索到日本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情报,从而把握相关领域研究的详细内容与研究动态。同时,该数据库中还详细记录了项目主持人、项目参与人以及所属单位、关键词、研究报告、学术交流、会议发表等信息,能够把握学者合作、机构合作以及研究焦点等内容。
笔者在日本科学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广东”,共计获得514项有效样本数据。进而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得出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突现、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聚类5个知识图谱,以探析日本学术视野下广东研究的学术图景与内容焦点。本文主要聚焦于以下两点:第一,对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学术群体、核心机构等学术态势进行阐释;第二,根据关键词突现、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聚类3个图谱逐次分析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研究前沿与热点。

2 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趋势、学术群体及机构概况

本节将通过对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收录的广东研究项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围绕发文作者和相关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发文趋势、学术群体、核心机构3个维度展开论述,以把握该领域的学术图景。

2.1 年度趋势

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所收录的相关课题数量在宏观视角上反映出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展现出日本对该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图1统计了1978—2022年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涉及广东研究的年度课题立项量。
图1 立项课题数量年度变化趋势图

Fig.1 Trend chart of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rojects per year

1978—2022年日本学术界对广东研究领域的课题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变化趋势。具体而言,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呈现出以下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2000年,属于初步萌芽阶段,年度课题数量在10项以下。该阶段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省份之一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学术界也由此开启了广东研究篇章,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第二阶段为2001—2011年,属于高速发展阶段。该时期的年均课题数量在15项以上,11年间有5年的课题数量均在20项以上,尤其是2011年的年度课题数量高达33项,达到峰值。第三阶段为2012—2018年,属于平稳发展阶段,年度课题数量呈现出小幅波动特征,研究领域趋向成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年均课题数量在20篇以上。第四阶段为2019—2022年,属于回落阶段。受新冠疫情影响,日本学术界对广东省的学术研究受到较大限制和影响,课题数量有所下降。

2.2 核心学者及合作关系

利用CiteSpace软件,将时间范围设置为1978—2022年,以“Author”为节点类型,选取标准为g-index(k=25),得到178个节点和150条连线的核心学者及合作关系图谱(图2)。图中圆圈即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学者的立项课题数量多少,节点越大即课题数量越多,反之越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学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
图2 核心学者及合作关系图谱

Fig.2 Map of core scholars and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图2所示,濑川昌久所在节点最大,表示在广东研究领域的日本学者中,濑川昌久所获得的立项课题数量最多,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其次,伊藤亚圣、志贺市子、小野寺淳所在节点较大,由此可推断,上述学者是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核心学者。此外,以志贺市子、佐藤仁史为核心的学者之间连线较多,联系紧密,学术群体庞大。以北川修、彭统序为主的学术群体之间联系也较为紧密。综上所述,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核心学者以濑川昌久为代表,同时不乏伊藤亚圣等多位学者颇为活跃,以志贺市子和北川修为代表的两大作者群体合作紧密,成果颇丰。
整体来看,学者间的合作关系呈现出以下4种模式:第一,围绕志贺市子、佐藤仁史和村田雄二郎3位学者形成的多核心群体模式。该群体涉及学者最多,合作最为密切。此外,该群体又可以划分为以志贺市子与佐藤仁史为核心的第一群体和以村田雄二郎为核心的第二群体,两大群体之间又经由学者稻田清一联系起来。稻田清一曾与佐藤仁史等多位学者共同考察中国太湖流域的社会环境,获批课题“解放前后太湖流域农渔村的‘乡土社会’与实地考察”10;与片山刚、太田出等学者完成课题“1930年广东省土地调查册整理·分析与活用”11,成为联系两大核心群体的关键。第二,以北川修为核心的交叉合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北川修—彭统序—庚镇城—李国强—渡部英昭—青塚正志—别府桂—户田正宪”等数个节点交叉连线。以上学者开始合作的时间较早,学者间保持密切合作,曾围绕中国本土果蝇的分类及遗传获批6项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彭统序、庚镇城及李国强均为中国学者,日本学者为了顺利与深入开展中国区域研究,积极与中国学者展开合作与交流。第三,两两合作模式。涉及“濑川昌久—川口幸大”“伊藤亚圣—日置史郎”“小野寺淳—石原润”“上岛通浩—那须民江”,此类模式主要表现为两个节点之间一条连线。其中,既有同机构间的两两合作模式,如那须民江与上岛通浩同属名古屋大学医学系;也有跨机构间的两两合作模式,如小野寺淳为横滨市立大学教授,石原润为京都大学教授。第四,独立研究模式。如大岛一二、严善平、河合洋尚、陈来幸等所在独立节点,与其他学者无合作关系,相较于其他3种模式人数较少,课题数量亦有限。其中,大岛一二研究成果最丰富,共涉及10项广东研究课题,陈来幸为日本华侨,共参与合作7项课题。

2.3 研究机构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某一领域涉及的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不仅可以明晰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还可以侧面反映各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重要程度。本节运用CiteSpace软件,以“Author”为节点类型,选取标准为g-index(k=15),得到163个节点(N)和214条连线(E)的研究机构及合作关系图谱(图3)。节点大小反映机构课题数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各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Fig.3 Co-occurring atlas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图3所示,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所涉研究机构呈现出多节点、密连线的整体特征。从节点大小来看,所有涉及广东研究的日本研究机构中以东京大学(68项)所在节点最大,体现出东京大学作为日本第一学府在广东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其次依次为京都大学(47项)、东北大学(34项)、北海道大学(31项)、大阪大学(24项)、名古屋大学(21项)及庆应义塾大学(20项)。上述机构是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第一梯队。其余机构虽然节点较小,但涉及机构数量众多,侧面反映出日本学术界对广东研究的重视程度之高、总体研究成果数量之庞大。另一方面,从各机构间节点连线来看,机构间呈现出两种合作关系。第一,集中型合作关系。该类合作关系以某一机构为核心,其余机构围绕核心机构向外散射。例如,以东京大学所在节点为核心,一桥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大学等节点与东京大学节点连接并呈现散射分布,说明在东京圈范围内,广东研究领域以东京大学为主导,且东京大学与东京圈内的其他大学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第二,分散型合作关系。该类合作关系不以某一机构为核心,而是各机构各为核心相互连接。如图3右侧所示,该部分机构虽然所在节点都不大,且相互分散,但节点间连线丰富、联系紧密。从涉及机构的性质来看,日本学术界涉广东研究的机构以大学、博物馆等教育类机构为主,但也不乏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贸易促进机构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所在节点与日本信州大学、横滨市立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等所在节点连线丰富,展现出广东研究领域中存在积极的中日合作关系。

3 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学术图景与内容焦点

关键词可以体现一项研究的核心与概况,通过对某一领域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所在。本节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涉及广东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突现、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3个图谱对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焦点和内容进行捕捉与分析。

3.1 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图谱展现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焦点及历时性变化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预测,把握某一领域的前沿所在。图4中Keyword、Year、Strength、Begin和End依次表示关键词、突现年份、突现强度、课题研究的起始年份及截止年份。其中,突现强度数值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的研究前沿程度越明显,图右侧的粗线条部分表示该关键词在某段时间内持续成为研究热点。
图4 关键词突现图谱(前25位)

Fig.4 Keyword emergence map (top 25)

图4展现了1978—2022年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排名前25位的关键词。由图4可知,出现最早的突现关键词为“乡镇企业”,始于1988年,突现强度为2.02,说明日本学术界对广东省的研究最初聚焦于乡镇企业研究,且研究热度高、持续时间长。究其原因,中国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广东省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经过数十年发展,其经济位居全国前列,发展速度之快、效果之强令世界瞩目。这一过程中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及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则成为彼时日本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且以此为焦点的研究一直持续到1997年。此外,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所涉关键词的突现值普遍较高,半数关键词的突现值均超过2。其中,突现词“全球信息交换”的突现值更是高达6.26,展现出“全球信息交换”研究在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纵观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历时性演变,研究核心呈现出“经济—国别—地域”的变化趋势。具体而言,早期研究主要涉及“乡镇企业”“市场经济化”“城市化”等突现词,即初期研究主要以广东省的经济情况及城乡地域发展为中心。譬如,足立原贯通过对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上海市等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了中国沿海型农村与内陆型农村的发展方向及转型条件的异同12。随后,日本学术界将广东省作为个案与东亚其他地区并列分析,研究热点转向国别研究领域,代表突现词有“全球信息交换”“越南”“中国研究”“泰国”等。譬如,陈来幸为调查大阪地区华侨的根源所在,详细了解了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华侨组织,并在广东省及中国台湾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该研究不仅完成了大阪华侨的寻根之旅,还为东亚地区华侨分布提供了参考依据13。最后,研究视角回到以广东省为核心的地域研究,主要涉及突现词“社会学”“地域研究”“广东省”等。

3.2 关键词共现

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实现对某领域研究热点的探析及研究趋势的预测。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课题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相关参数设置与前文一致,最终得到网络节点N=240,网络连线E=285,Density=0.009 9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图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有相应的节点,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频次越高节点越大,该领域的研究热度越高,反之,频次越低则节点越小,相应的研究热度越低。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连线越粗表示关键词共现的可能性越紧密14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5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图5为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从微观视角来看,在相关节点中,“国际研究者交流”“台湾”“全球信息交换”“广东省”“东亚”等关键词所在节点较大,且围绕上述较大节点发散出许多小节点。换而言之,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热点聚焦上述关键词展开,并衍生出其他主题。譬如,以较大节点“广东省”衍生出“客家”“移民”“日本”“珠江三角洲”等较小节点。以谷垣真理子的课题“链接东北亚到东南亚华人关系网研究”为代表,该课题以广东省为研究核心,同时对北洋区域海带贸易、北海道华侨社区、东南亚华人复杂身份认同、广东省关元昌氏族、澳门枢纽功能、珠三角学者交流、台湾客家文化运动、珍珠海三加马岛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且在该研究期间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积极展开交流与协作15
宏观角度来看,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领域热点可以分为3部分。第一,广东省“华侨”“华人”研究。相应关键词为“东亚”“东南亚”“越南”“华侨”“华人”等。其中,“东亚”和“东南亚”所在节点相对较大,日本学术界将广东省放置于东亚、东南亚等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从地域研究的角度对东亚、东南亚的“华侨”“华人”进行了研究。例如,戴二彪收集了东亚地区中国移民的年龄、性别、职业状况和来源地(省)的资料,并对移民因素进行了分析16。第二,广东省宗族和客家文化研究。代表关键词有“台湾”“香港”“广东省”“宗族”“地域社会”等。日本学术界以“台湾”“香港”和“广东省”为研究地区,聚焦三地具有代表性的宗族关系和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如,宫内肇围绕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广东省政府对宗族的理解和自我意识,以及在现代环境下宗族如何改变自身展开了相关论述。第三,广东省经济研究。涉及关键词“日企”“中国经济”“产业聚集”“改革”等。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城市之一,广东省的经济研究一直是日本学界广东研究的热点之一。如,陈林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捕捉到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劳动力迁移机制和空间结构,得出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不是从内陆农村地区到沿海城市地区的单向流动,而是使农民工的行为趋于多样化,且农村经济基础的建立增加了农民获得经济的机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刺激了农民工回流17

3.3 关键词聚类与内容述评

3.3.1 关键词聚类

运用CiteSpace软件在共现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归类得出图6关键词聚类图谱,聚类图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析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把握研究方向。关键词聚类图谱中的节点表示关键词,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关键词前的数字表示轮廓值,轮廓值大小可以反映出轮廓内部节点的紧密或分离程度。图谱中Q=0.906 7,表示该聚类结构显著,S=0.936 8,说明表面聚类结果合理,整体来说本次聚类效果较好。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6 Keyword clustering graph

图6所示,广东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聚类有8个,分别为“#0中国经济”“#1中国”“#2考古学”“#3中文”“#4社区”“#5媒介”“#6人口迁移”“#7文化人类学”。其中,“#0中国经济”聚类轮廓最大,结合上述突现、共现图可以看出日本学术界对以广东省城乡经济发展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的关注度颇高。此外,“#0中国经济”“#1中国”“#4社区”“#6人口迁移”和“#7文化人类学”聚类之间存在重叠,说明上述聚类在研究过程中并非单一独立,而是存在联系的。根据聚类大小和聚类性质将8个聚类分为以下3类聚类群进行详细分析论述。

3.3.2 内容述评

聚类群一,区域国别篇。主要涉及“#1中国”“#4社区”“#6人口迁移”聚类,该聚类群主要可分为“华人华侨研究”和“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关系研究”两部分。(1)华人华侨研究。该部分多聚焦于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研究。譬如,宫原晓对东南亚地区的华裔已婚女性(且丈夫同为华裔)进行了调查,从人口和空间的政治动态角度对该类女性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移民社会的再生产进行研究,重新思考了现有的海外华人研究和移民研究框架18。(2)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关系研究。该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内随经济发展的人口迁移活动。如,阿部康久围绕中国人口迁移模式的变化及其对都市圈扩张趋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和房价飙升导致购房困难,人口从农村和中小城市向沿海城市迁移的趋势可能会发生变化,且这可能会影响2000年以后都市圈的扩张趋势19。除上述研究之外,该聚类群还涉及佛教典籍传播研究,但研究数量较少。如,宫岛纯子对越南北部寺庙藏有的佛经和木刻版画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出版物和相关书籍,对近代越南地区佛教经文及相关书籍的发行情况,以及东亚地区佛教文化的交流进行了阐释20
聚类群二,经济发展篇。主要涉及“#0中国经济”“#5媒介”聚类。该部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中国地域产业分布和国际经济比较研究。(1)中国地域产业分布研究。日本学者善于利用空间统计学、定量定向分析法、空间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对以广东省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流域的经济产业展开研究。譬如,藤井大辅基于1995、2004和2008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约2 800个县级行政区的地理信息,运用空间统计学分析了制造业企业的地理集中度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农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企业的选址有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的大城市周围的发展趋势。伊藤亚圣运用区域和空间数据研究了2000年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变化,证明了沿海产业集群中“集聚经济”的产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同时存在的现象21。此外,2012年伊藤亚圣于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围绕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发展图景展开学术研讨。(2)国际经济比较研究。该部分研究较为关注中外经济对比的研究,同时也不乏对不同国家之间日企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外经济对比研究方面,大原盛树考察了中国和印度两国以政府技术和需求质量为代表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当地企业创新的影响22。此外,研究过程中大原盛树等日本学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学者展开积极合作,并围绕中印经济在中国和日本举办了3次演讲。不同国家之间日企发展比较研究方面,宫本谦介聚焦于中国、韩国、东南亚各国的日企和当地企业收集的数据,对各国的劳动市场结构进行了考察,得出在每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社会制度因素与市场原则的相互作用下,东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多样化的结构特征,各国日企取得了独特发展23
聚类群三,语言文化篇,主要涉及“#1中国”“#2考古学”“#3中文”“#7文化人类学”聚类。相关研究除了对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较多关注外,在部分研究成果中对教育学、建筑学、客家文化等领域也略有涉猎。笔者根据课题内容,主要将其分为以下3个领域进行内容述评。(1)考古学领域。纵观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领域有关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早期考古领域研究热点较为分散,涉及房屋建筑、出土动物遗骸、石器等。如,友田正彦梳理了越南木质结构建筑的变迁,并在越南北部省份和中国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进行实地调查,明确了越南木制建筑选择性地接受中国建筑风格的现象24。后期研究多以陶瓷研究为核心,譬如,森达也为研究从福建省到琉球群岛范围内出土的中国瓷器的特征,对福建省和广东省两地出土的清朝青花瓷器进行了实地考察25。(2)语言学领域。由于广东省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客家文化,当地人又多使用粤语、客家话、潮州话等地方语言进行沟通,因此,广东省语言研究也成为日本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例如,大岛广美在阐明居住在中国广东、江西、浙江一带的畲族人的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对大多数畲族人所使用的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研究26。竹越美奈子利用19世纪西方国家所藏资料,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文献以及20世纪下半叶的香港研究资料,对现代粤语的历时性特征进行了梳理27。(3)文化人类学领域。该领域研究多涉及跨境民族、宗族氏族、地域文化等相关调查。跨境民族研究方面,芹泽知广在中国以广西、广东两省的沿海地区城市为中心,越南以广宁省芒街为中心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边境沿海地区居民会以婚姻和友谊为媒介进行经济活动,并且经常跨越国界28。宗族氏族研究方面,濑川昌久以广东省宗族自20世纪初以来面临的社会变化和当时研究者的观点变化为研究对象,对宗族现状进行客观考察。结论表示,宗族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当今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将亲属关系视为高度私人和地方性社会现象的倾向相反29。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日本学者聚焦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上居民研究的同时,对地方丧葬仪式也进行了一定考察。前者如稻泽努以广东省高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考察了从清末到现在当地水上居民崇拜祖先的神像等民俗的转变30。后者如志贺市子从民俗学的角度,以广东省西部村庄的陵墓、丧葬仪式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寺庙、祠堂、社会活动等进行了调查31

4 结论

本文以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为研究工具,聚焦日本学术界的广东书写,对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有关广东研究的课题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突现、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聚类5个部分对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整体研究态势及学术谱系进行分析。
综合而言,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呈现持续性特征,且涉及学术群体广泛,学者之间联系紧密,研究所涉机构中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等为核心,整体呈现出集中型合作关系和分散型合作关系。研究内容上,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中“全球信息交换”研究最具前沿性,且随时间推移研究热点呈现出“经济—国别—地域”的历时性变化特征,对东亚地区华人华侨、中国宗族文化、广东产业经济等领域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研究。结合图谱与课题内容,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整体呈现以下特征:第一,日本学者善于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式。特别是有关语言文化的研究中,实地调查能有效保证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二,研究热点虽随时间更迭,但经济研究热度不减。第三,除聚焦于广东省的研究视角外,研究者善于以广东省为个例,将其置身于东南亚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且该研究较具前沿性。
综上所述,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跨时代、跨学科、跨视角研究为中国学者提供他者视阈下的借鉴。同时,也促进了后续广东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地域形象构建,加强了国家形象塑造,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虽然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主要聚焦于对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所藏数据的分析,日本学术界还涉及其他数据库有待深入挖掘与讨论。未来期待进一步补充研究数据,优化研究方法,对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研究。
1
王晓梅 .日本学者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述评[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7

2
刘岩, 蒋宜恬. 日本学界中的广西书写及表述文本图谱研究[J]. 文化与传播202211(5):38-47.

3
刘岩, 王晓梅, 何薇. 日本学者云南研究的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分析[J]. 民族论坛2019(4):74-80.

4
刘岩, 陈芳, 何雨彤. 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他者视野:内容焦点与成果评述[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3):9-17.

5
刘岩, 朱明贤. 他者的时空镜像:日本学界贵州书写研究[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23(0):122-132.

6
刘岩, 陈胜能. 日本西藏科研立项课题的学术谱系与趋势特征述略[J].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22,19(1):314-323.

7
刘岩, 王晓梅. 日本学术视野下的浙江研究——基于日本KAKEN数据库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3):290-297.

8
刘岩, 陈虹竹, 周彰辉. 日语文献中的福建记述及相关内容图谱分析[J]. 福建史志2024(1):14-24,91.

9
刘岩, 陈胜能. 时空镜像下的他者日本学术界的中国大陆地区研究动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21(4):118-127.

10
佐藤仁史 .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と近現代江南農村—太湖流域社会史調査に即してルタ[C].高田幸男,大澤肇编著.新史料からみる中国現代史-口述・電子化・地方文献,东京:东方书店,2010:7-29.

11
片山剛 .1930年代広東省の「田畝調査冊」の性格と作成経緯[J].近代東アジア土地調査事業研究ニューズレター2006(1):2-13.

12
足立原貫 .中国湖南省における農村の変容―改革・開放政策10年の歩みの調査から[J].富山県立大学紀要1991(1):79-86.

13
陳來幸.客家商人与近代日本華僑社会[A].会館、社群与網絡 客家文化学術論集(客家文化研究叢書 5:新加坡茶陽〔大埔〕会館160周年会慶特輯)[C].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2018:189-206.

14
刘岩, 杨玲 .明清小说外译研究的学术图景与前沿脉络——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24(4):95-109.

15
日野みどり .現代中国の「人材市場」と留学帰国者―現状と展望[J].金城学院大学論集社会科学編20096(1):26-42.

16
戴二彪 .東アジア経済の趨勢と展望[J].東アジアへの視点2002(204):43-58.

17
陳林 .構造転換期の中国における省間流動人口の増加と空間特性[J].広島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論集2017(77):77-95.

18
宮原曉 .インターフェイスとしての女性と中国系移民のディアスポリック空間[J].インターフェイスとしての女性と中国系移民のディアスポリック空間2016(12):1-3.

19
阿部康久, 張耀丹 .中国における大卒者の省間就職移動の動機と背景―湖北省武漢市から珠江デルタ地域への移動者を事例として[J].都市地理学2021(16):58-69.

20
宮嶋純子 .近世ベトナム北部地域における仏典刊行事業[J].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2020(53):155-172.

21
伊藤亜聖 . 「産地」から見た「世界の工場」中国─2000年代の台頭と変[J].商工金融201363(1):21-32.

22
大原盛樹 .消費の高度化と階層格差の変化:消費主導で『中所得の罠』を乗り越えるか[J].東亜2013(551):30-40.

23
宮本謙介, 馬嘉繁 .中国国有企業の労働市場に関する覚書:日系企業との比較分析[J].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2017(147):1-14.

24
友田正彦 .李陳朝期の模型に見られる建築表現[J].「考古遺物等を通じたベトナム木造建築様式の形成過程に関する研究」論集2016(1):1-29.

25
森達也 .福建・広東地域の清朝青花瓷器—東渓窯を中心に[J].東京大学埋蔵文化財調査室 研究プロジェクト6 18・19世紀の福建・広東諸窯の貿易陶磁器 資料報告集,20216(3):102-112.

26
大嶋広美 .ショー話的短調[J].地理言語学研究20222(2):247-261.

27
竹越美奈子 .十九世紀の広東語選択疑問文のマーカー[J].KOTONOHA2013(120):11-13.

28
芹澤知広 .ベトナム国チャビン省チャウタン県の関帝廟の盂蘭盆に見る華人の文化変容[J].華僑華人研究2016(13):51-60.

29
瀬川昌久 .現代中国における宗族の再生と文化資源化[J].東北アジア研究2014(18):81-97.

30
稲澤努 .高州の水上住民の陸上がりと民俗の変遷[J].華南研究2021(7):61-72.

31
志賀市子 .粤西地域の経堂―19世紀扶鸞救劫運動の伝播と地方化[J].華南研究2021(7):25-4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