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China Geographical Journal >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Lineage: A Case of Prominent Human Geographers in the Republican Era
Received date: 2024-03-15
Revised date: 2024-04-15
Online published: 2024-12-13
"Scholars" provide a core perspective to study academic history. Through scholars' lineage relationships, we can describe the formation of disciplines, the evolution of academic schools, the inheritance of academic thoughts, and even the internal factional disputes within the discipline. However, discussions on intellectual lineage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impacts have been overlooked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thought. This paper takes the lineage relationships of prominent human geography scholars in the Chinese Republican era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lineage relationships of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it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as a discipline,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lineage networks on the form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academic school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geographical thoughts, and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issues within the discipline triggered by lineage relationships. Final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lineage relationships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thought.
WANG Fenglong , CAI Chunyan , YAN Zexuan , HAO Shixiao , Kadierguli .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Lineage: A Case of Prominent Human Geographers in the Republican Era[J]. South China Geographical Journal, 2024 , 2(2) : 64 -76 .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2007
表1 民国时期知名人文地理学家的留学情况Tab.1 Overseas studying information of renowned human geographers in the Republican Era |
国家 | 姓名 | 国外毕业/进修院校 | 毕业年份/进修起止时间 | 学位 |
---|---|---|---|---|
美国 | 竺可桢 | 哈佛大学 | 1918 | 博士 |
黄国璋 | 芝加哥大学 | 1928 | 硕士 | |
王成组 | 芝加哥大学 | 1929 | 硕士 | |
周立三 | 威斯康星大学 | 1946-1947 | 进修 | |
法国 | 胡焕庸 | 巴黎大学 | 1926-1928 | 进修 |
英国 | 李旭旦 | 剑桥大学 | 1939 | 硕士 |
吴传钧 | 利物浦大学 | 1948 | 博士 | |
侯仁之 | 利物浦大学 | 1949 | 博士 | |
张印堂 | 利物浦大学 | 1929 | 硕士 | |
林超 | 利物浦大学 | 1938 | 博士 | |
鲍觉民 | 伦敦大学 | 1940 | 博士 | |
曹廷藩 | 伦敦大学 | 1940 | 博士 | |
德国 | 沙学浚 | 柏林大学 | 1936 | 博士 |
加拿大 | 李春芬 | 多伦多大学 | 1943 | 博士 |
1 |
潘玉君, 王兴中, 刘盛佳, 等. 试论人文地理学思想史的范式——中国20世纪人文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与表达的基本构架[J]. 人文地理, 2006, 21(3): 127-128.
|
2 |
|
3 |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理路分析——兼论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J]. 地理研究, 2014,33(3):589-600.
|
4 |
杨吾扬. 地理学思想简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1-190.
|
5 |
刘盛佳. 地理学思想史[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1-517.
|
6 |
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1-330.
|
7 |
郑昭佩. 地理学思想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1-188.
|
8 |
潘玉君, 武友德, 汤茂林, 等. 地理学思想史——专论和专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233.
|
9 |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 [美]杰弗雷·马丁[著], 李旭旦[译].
地理学思想史(增订本)[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1-540.
|
10 |
R.J.约翰斯顿[著], 唐晓峰等[译].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1-575.
|
11 |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 王兰生[译].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1-590.
|
12 |
[法]安德烈·梅尼埃[著], 蔡宗夏[译].
法国地理学思想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1-253.
|
13 |
[法]保罗·克拉瓦尔[著], 郑胜华等[译].
地理学思想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328.
|
14 |
李旭旦. 评哈特向著地理思想史论[J]. 地理学报, 1943,10:139-146.
|
15 |
陈仲雍. 赫特纳著《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述评[J]. 地理学报, 1983,38(2):197-203.
|
16 |
叶超, 蔡运龙. 地理学思想史指要——杰弗里·马丁《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评介[J]. 人文地理, 2009,24(6):10-15.
|
17 |
孙俊, 潘玉君, 张谦舵. 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科学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书[J]. 人文地理, 2011,26(3):7-11.
|
18 |
尹梁明, 殷清眉, 徐建华, 等. 在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地理学——以《地理学思想:地理学批判性导论》为范本的考察[J]. 地理研究, 2018,37(10):2087-2095.
|
19 |
唐晓峰. “反向格义”与中国地理学史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9(2):81-91.
|
20 |
唐晓峰.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1-322.
|
21 |
孙俊, 潘玉君, 武友德, 等. 地理学史研究范式——科学地理学史与知识地理学史[J]. 地理学报, 2014,69(9):1369-1384.
|
22 |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等. 中国地理学史编史方法论考察[J]. 地理研究, 2014,33(8):1557-1568.
|
23 |
孙俊, 贾星客, 潘玉君. 历史语境主义地理学编史思想述要——以罗伯特·梅休地理学史研究为例[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4,29(1):136-147.
|
24 |
潘玉君. 地理学思想史——通论和年表[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271.
|
25 |
潘玉君. 地理学思想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1-720.
|
26 |
王鹏玮. 近二十年来晚清民国地理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1,42(4):619-629.
|
27 |
|
28 |
|
29 |
叶超, 蔡运龙. 地理学方法论变革的案例剖析——重新审视《地理学中的例外论》之争[J]. 地理学报, 2009,64(9):1134-1142.
|
30 |
叶超, 蔡运龙. 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元论的演变及其透析[J]. 地理研究, 2012,31(5):771-781.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林超. 中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张相文和中国地学会[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2,1(2):150-159.
|
40 |
林柄全, 叶超. 艰难时世中的地理创造——张相文的地学生涯与学术贡献[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41(8):1542-1552.
|
41 |
吴传钧. 胡焕庸大师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J]. 人文地理, 2001,16(5):1-4.
|
42 |
吴传钧. 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1996年5月30日在黄国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J]. 人文地理, 1996,11(3):1-2.
|
43 |
宋家泰, 吴传钧, 金其铭. 李旭旦先生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J]. 地理学报, 1986,41(4):341-349.
|
44 |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J]. 地理学报, 1998,53(2):3-11.
|
45 |
叶超, 蔡运龙. 地理学思想变革的案例剖析:哈维的学术转型[J]. 地理学报, 2012,67(1):122-131.
|
46 |
叶超. “野比尔”邦奇与地理学传奇[J]. 读书, 2021(10):78-84.
|
47 |
张雷. 民国时期地理留学[J]. 地理学报, 2013,68(4):571-576.
|
48 |
孙俊, 汤茂林, 潘玉君, 等. 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的发展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22,77(10):2668-2682.
|
49 |
张雷. 民国地理学人︱胡焕庸:终以“人口学家”自居的地理名家[J/OL]. 2019,
|
50 |
保继刚. 在理论与实践间循环并爬升——一个旅游研究者的自我民族志[J]. 旅游导刊, 2021,5(5):1-21.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叶超, 尹梁明, 殷清眉, 等. 地理学是一门脆弱的学科吗?——哈佛大学撤销地理系事件及其反思[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38(3):312-319.
|
58 |
孙俊, 潘玉君, 李琳, 等. 体制与认同:高校地理院系调整的启示[J]. 地理研究, 2022,41(4):960-979.
|
59 |
刘云刚, 许学强. 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J]. 地理科学, 2008,28(5):587-593.
|
60 |
刘云刚, 王丰龙. 西方主义与实证主义幻象:近三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透视[J]. 人文地理, 2013,28(1):14-19.
|
61 |
王丰龙, 刘云刚. 多样vs.分裂: 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多元性及其挑战[J]. 地理科学, 2019,39(1):22-30.
|
62 |
|
63 |
|
64 |
|
65 |
胡志丁, 王丰龙, 安宁, 等. 洋能否为中用?西方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发展的借鉴与反思[J]. 地理研究, 2020,39(2):217-231.
|
66 |
|
67 |
刘妙龙, 李乔. 从数量地理学到地理计算学——对数量地理方法的若干思考[J]. 人文地理, 2000,15(3):13-16.
|
68 |
叶超, 蔡运龙. 激进地理学的形成和演变——以《异端的传统》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30(1):1-7.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沙润, 姜爱萍. 复兴人文地理的旗手: 李旭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95.
|
76 |
|
77 |
|
78 |
|
79 |
|
80 |
仇鹏飞, 孙建军, 闵超. 科学研究中的师承关系评述与思考[J]. 图书与情报, 2018,183(5):50-55.
|
81 |
白彤东.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师承问题的一个案例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9(5):42-50.
|
82 |
郭飞. 科学史中的师承关系初探[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42-46.
|
83 |
|
84 |
张瑶. 心理学史教学新视角——心理学史中的学术师承关系探析[J]. 怀化学院学报, 2007(5):169-170.
|
85 |
|
86 |
蒋英. 追根溯源:从师承关系看沙耆艺术风格的演变[J]. 美术研究, 2015(3):86-88.
|
87 |
|
88 |
|
89 |
刘云刚, 安宁, 王丰龙. 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术谱系[J]. 地理学报, 2018,73(12):2269-2281.
|
90 |
|
91 |
钱翰. 福柯的谱系学究竟何指[J]. 学术研究, 2016(3):155-159.
|
92 |
|
93 |
竺可桢[著], 樊洪业[主编], 丁辽生等[编纂].
竺可桢全集(第4卷)[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607.
|
94 |
赵荣 徐. 王成组教授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J]. 地理研究, 1988,7(3):52-57.
|
95 |
周立三院士治丧委员会. 周立三院士生平简介[J].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1998(3):8-10.
|
96 |
肖雄, 易定华. 书生何以报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印堂对中国边疆国防地理的认识[J]. 档案, 2023(11):32-38.
|
97 |
李根良. 林超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J]. 人文地理, 1996,11(4):1-3.
|
98 |
张克东. 曹廷藩教授经济地理学理论问题的探索与进展[J]. 热带地理, 2001,21(1):94-96.
|
99 |
季任钧. 沉痛悼念鲍觉民教授[J]. 人文地理, 1995,10(4):1-2.
|
100 |
姜道章. 泰州地理学家沙学浚教授——寿沙教授九十荣庆[J]. 师大地理研究报告, 1996,26:1-17.
|
101 |
王尔敏. 沙学浚先生与地缘政治学之开山学风[J]. 历史学报, 1994,22:349-372.
|
102 |
汤建中. 悼念与追思──李春芬主编的生平与业迹[J]. 世界地理研究, 1997,6(1):1-5.
|
103 |
朱季文, 倪绍祥, 蒋长瑜. 地理环境结构的创新研究及其科学价值——纪念李春芬先生百年诞辰[J]. 地理研究, 2012,31(7):1163-1172.
|
104 |
张雷. 民国时期地理留学[J]. 地理学报, 2013,68(4):571-576.
|
105 |
施雅风. 竺可桢教授与中国地理科学[J]. 地理教育, 2004(5):4-5.
|
106 |
何春晖, 胡岚. 竺可桢与张其昀交谊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41(2):190.
|
107 |
肖朗, 李得菲. 顾颉刚与近代大学国学研究及人才培养[J]. 社会科学战线, 2024(1):231-243.
|
108 |
吴传钧. 英国之地理教育与地理事业[J]. 地理学报, 1948,15(Z1):47-56.
|
109 |
朱士光. 略论侯仁之先生对历史地理学之学术贡献——兼论中国历史地理学学术传统的传承创新[M]//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2014:11.
|
110 |
[美]杰弗里·马丁[著], 成一农, 王雪梅[译].
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M]. 4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750.
|
111 |
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
112 |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 地理学报, 1935,2(2):33-74.
|
113 |
沙润, 姜爱萍. 复兴人文地理的旗手——李旭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4 |
汤茂林, 金其铭. 李旭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及其他——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J]. 人文地理, 2011,26(4):153-160.
|
115 |
曹婉如. 张相文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纪念张相文逝世五十周年[J]. 地理学报, 1983,38(3):309-314.
|
116 |
肖超.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1):76-82.
|
117 |
张彬, 付东升, 林辉. 论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求是”精神[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6):185-188.
|
118 |
沙润. 鞠躬尽瘁知国报国——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J]. 人文地理, 2011,26(4):151-152.
|
119 |
杨琴冬子. 世界海洋日,让我们铭记这位院士![J/OL]. 2018,
|
120 |
张雷. 罗士培与中国地理学[J]. 地理学报, 2015,70(10):1686-1693.
|
121 |
任志远, 黄春长, 严军平. 黄国璋生平及其地理学术思想评述[J]. 地理科学, 1997(2):94-96.
|
122 |
蔡宗夏. 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的领军人——庆贺吴传钧院士90华诞[J]. 地理学报, 2008(4):359-363.
|
123 |
史培军, 宋长青, 程昌秀. 地理协同论——从理解“人—地关系”到设计“人—地协同”[J]. 地理学报, 2019,74(1):3-15.
|
124 |
张国友. 璀璨的科学人生 辉煌的地理事业——纪念吴传钧院士诞辰100周年[J]. 地理学报, 2018,73(4):594.
|
125 |
林超. 中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张相文和中国地学会[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2(2):150-159.
|
126 |
冀棠. 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张相文先生[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1(1):111-113.
|
127 |
姚鲁烽, 何书金. 《地理学报》创刊70周年大事记(1934—2004年) [J]. 地理学报, 2004(6):1082-1084.
|
128 |
金祖孟. 胡焕庸教授地理工作六十年[J]. 人文地理, 1989(3):1-5.
|
129 |
吴传钧. 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1996年5月30日在黄国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J]. 人文地理, 1996(3):5-6.
|
130 |
张雷. 南胡北黄:民国地理学的分野(1936—1952)[J].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019(106):87-114.
|
131 |
熊芳亮. 难以“同归”的“殊途”:民国“边疆/民族”研究中的“派性”与“派系”[J]. 华西边疆评论, 2019(00):60-71.
|
132 |
林初昇. 去中心化和(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批判性理论探索与方法创新[J]. 热带地理, 2020,40(1):1-9.
|
133 |
刘云刚. 地理学的政治[J]. 地理研究, 2013, 32(11):2170-2175.
|
134 |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1-122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