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许学强, 刘云刚
    2023, 1(1): 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司徒尚纪, 许桂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曾昭璇教授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开拓者吴尚时教授的大弟子,一生专攻地理学,在各分支学科多有学术创新,取得不少开拓性成就,尤以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至为突出。他提出的一系列独到的科学见解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也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彪炳地理学史册。曾教授取得学术成就之同时形成“曾昭璇精神”,即献身地理科学、高度爱国主义、坚持野外考察和保持文化自信等风格,应予继承和发扬,为地理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理论前沿
  • 理论前沿
    陆玉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本假设是任何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但区域学派认为不需要基本假设,因为地理学更关注区域个性的挖掘和区域差异的分析。显然,这虽然解决了地理学的应用出口,符合问题导向的研究需求,但与科学的一般定义确实有点距离;空间学派的基本假设是均质空间(平原),据此构建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严格说来更符合一般的科学定义。以往学者虽然指出了空间学派过于抽象的缺陷,但后继陷入社会化、微观化的发展之路,显然并没有解决空间学派甚至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之路问题。文章认为,空间学派从均质空间这一基本假设出发,虽然通过空间极化效应解决了(第一个)城市产生的机理问题(经济学视角),但并没有回答(第一个)城市产生的区位问题(地理学视角)。为此,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假设需要重新定义,即需要由均质空间重构为均质区域,后者较之前者的不同,在于有明确的边界范围,从而拥有区位价值功能属性、区域规模尺度属性、区域开放状态属性等。由此,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空间学派的内在缺陷(过于抽象,以至于脱离了地理),也可以为现有区域学派(不拘泥于基本假设,更侧重于应用)补充基本假设的缺失,并在此基础上融合空间极化效应、距离衰减效应、区域边缘效应和异速增长效应的共同作用,构建出由点状要素、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共构互融,点状结构理论、轴线结构理论和面域结构理论三位一体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

  • 理论前沿
    李郇, 谷宇, 邓伟环, 许伟攀, 陈怡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数据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面对辽阔分散和充满地域性差异的乡村,遥感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为乡村数据的收集、计算和分析提供了基础。可计算乡村通过系统性地收集乡村自然和人居环境要素的多源数据,建立乡村“图-数”关系;并利用指标计算、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方法对要素进行定量描述,可以在全域上展现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动态趋势,为乡村研究从“个案”迈向“全局”创造了可能。文章提出了可计算乡村的技术框架,包括:(1)以遥感数据为核心的多源乡村数据的类型和特征;(2)乡村数据的计算方法和“图数”关系智能解译技术;(3)“可计算”结果支持乡村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可计算乡村中仍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理论前沿
    秦昆, 周扬, 黄静, 刘娟, 喻雪松, 高牧寒, 刘东海, 高谢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过去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变化情景的重要工具,是集成地学相关研究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国际前沿课题。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正在从传统的地球表层向整个地球系统发展,文章从地球信息科学的视角,对地球系统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包括: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概念及各分量关系、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技术分析(包括数值模式与求解方法、参数化方法、高性能计算方法、海量数据存储方法等)、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数据分析(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再分析数据等)、地球系统模式预报方法分析(包括集合预报、多尺度预报、智能预报、高时空分辨率预报等)。最后,对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理论前沿
    王敏, 朱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科学将人的身体、情感和“非理性”置于主体性地位,尤其“批判神经科学”的出现,更促使神经科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之中。而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神经科学也开始渐渐被应用于解释人地互动过程及其机制的诠释中,形成人文地理学的“神经转向”,其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新变化及相应成果也在诸多领域得到实践。论文首先基于具身地理学和非表征理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梳理了神经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接着从空间感知、情感地理和行为实践3个方面解析了相关案例研究,介绍了当前人文地理学与神经科学跨学科实践的尝试,揭示人文地理学与神经科学的跨学科实践的可能性和潜力,以期为人文地理学“神经转向”的跨学科对话进行新探索。

  • 应用研究
  • 应用研究
    张子昂, 保继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侨乡是透视海内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地发展实践以及检验跨文化与跨制度交互融合的复杂地域空间,然而相较于侨乡丰富的跨国内涵与国家意义,目前地理学界给予的关注和研究还较少。文章透过侨乡旅游开发,以开平赤坎古镇关族图书馆旅游征收为研究案例,在对案例地连续6个月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构建尺度政治理论框架揭示跨国主体间复杂的权力交互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在侨乡旅游地开发过程中,呈现出科层权力垂直尺度与海内外社会网络水平尺度交织的尺度关系特征;在围绕产权进行的尺度政治过程中,跨国主体通过使用垂直、水平和表达3种尺度形式进行尺度重构,利用尺度上推和下推的方式产生出新的尺度作为斗争手段;相对弱势的主体一般会采用尺度上推的手段,打破固有的尺度边界,完成尺度的转换;相对强势的主体则会使用尺度下推的策略巩固自身的尺度边界,达到尺度固定的目的;表达尺度作为各主体的通用尺度工具,辅助达成各自在垂直尺度或水平尺度博弈的目的;国内科层行政权力作用的垂直尺度作为刚性尺度决定着结果的最终走势,海内外宗族社会网络间的水平尺度则作为柔性尺度影响着决策形成,如何撬动和获得更高垂直尺度的支持,是实现权力关系转变的关键。研究结果力图呈现侨乡社会特殊的“侨地”特征,为更好地指导侨乡旅游地开发与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并初步回应地理学界长期忽视对侨乡特殊“人—地”关系及其空间响应的关注。

  • 应用研究
    李军, 冼凡几, 何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康养旅游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部分,从时空角度把握其发展潜力对明确康养旅游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通过熵权TOPSIS法、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索了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的时空演化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旨在为解决中国康养旅游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国康养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中国各地区的康养旅游发展潜力水平较低,但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整体上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空间格局,其中西部和东南沿海区域康养旅游发展潜力变化比较明显,与周边省市之间的差异关系波动较大;(2)2011—2020年,中国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所减弱,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区域保持着较明显“低值俱乐部聚集”的现象;(3)整体上中国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的局部合作态势要明显强于竞争态势,其中入境旅游收入、自然保护区面积、每千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人员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旅游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等要素均对本区域或邻近区域的康养旅游发展潜力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

  • 应用研究
    赵莹, 刘方宇, 黄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时空制约的分析框架,融入外来务工人员的感知视角与偏好特征,以广州10个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例,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这一群体的休闲行为的时空选择与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外来务工人员的休闲行为特征呈现出休闲时长短、休闲空间以自家型为主、休闲消费少的特点,以屏幕为核心的休闲行为特征明显;(2)外来务工人员休闲感知制约因素可划分为3个维度,包括结构制约、组合制约和能力制约,其对于结构制约的感知最强,对于能力制约的感知最弱;(3)能力制约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休闲时长与户外型休闲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所感知的高工作时长和低收入是制约其开展户外休闲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4)外来务工人员的价值偏好、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与居住空间特征对于其休闲时长与休闲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文章建立了与时间地理学中时空行为三项制约的对话,融入休闲感知制约的视角,挖掘了屏幕时代下休闲行为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开展的制约因素。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休闲行为与制约因素,进而从政策层面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休闲活动的质量,增进其城市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

  • 地理教育
  • 地理教育
    朱鹤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高校地理学教育出现学科独特性认识不足与服务社会热度下落,提出高校地理学科改革振兴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培养目标上,突破原有培养地理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狭窄框框,凭借地理专业教育与育人理念有天然联系的优势,以家国情怀与地理学特色思维交融新定位,构建新型高校地理学科。为此必须进行3项重要改革振兴措施:(1)明晰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在办学中确立地理学学科的独立性。(2)以文理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特色思维,优化专业结构。(3)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回归地理学经世致用本色。新型地理学人才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建设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专业能力。

  • 地理教育
    丁继昭, 袁孝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基本原理蕴含着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明确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及其运行机制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一招。区域差异体现了地理学的第二定律“空间异质性”,关注区域差异是地理学考察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梳理有关区域差异的内容要点,明晰地理区域差异思想方法的内涵和谱系,关键在于:基于地理过程的差异本源性剖析区域差异现象的形成原因,基于空间尺度和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角度认识区域分异规律,基于区域差异以因地制宜观念应对实践问题和价值判断。据此结合具体内容反哺基础地理教育,探讨区域差异思想方法对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 地理教育
    汤茂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品质优良的教材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21世纪以来,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以外的教材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结果是市场上的教材品质不能令授课教师们满意。相关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由于更新慢,虽然考虑到了我国教学传统的惯性,但对学科的新发展关注不够,对学生地理基础的考量不够。在国家日益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下,有必要重提大学教材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而建构出新的写作和出版机制,催生理想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这种教材应当充分吸收世界上各国编写同类教材的经验教训,吸取其长处,在组织结构、内容、表达方式、学生友好、直观材料使用等方面作出努力,在内容上不必面面俱到,在深度上不能太深,但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应当作为重要标准之一。英美同行撰写的同类教材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尤其是英国同行撰写的同类教材,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针对我国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我们应当编写出令授课教师满意的各种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来。

  • 学术随感
  • 学术随感
    吴志峰
    2023, 1(1): 123-12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