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性别视角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新趋势”专栏
  • “性别视角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新趋势”专栏
    顾茉莉, 汤爽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观念持续变迁的背景下,梳理性别视角下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开展计量分析,系统梳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热点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发展迅速,研究趋势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研究区域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当前研究聚焦于多维特征、家庭福祉、社会问题以及群体差异等主题。同时,国内外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倾向,具体体现在研究主题、对象关注与分析视角等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流动女性因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与特性,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未来,学界应围绕主观幸福感的多维效应和作用机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地理学视角等主题,完善和丰富主观幸福感研究。

  • “性别视角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新趋势”专栏
    许琪琪, 顾茉莉, 汤爽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在南京市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代际差异的视角对农村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农村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入水平不高,融入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融入、社会适应、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2)农村流动女性内部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入水平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村流动女性在综合融入上更具融入优势,但其在分维度上的融入状况呈现出不同特点。(3)优质的人力资本、家庭化迁移方式以及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够有效推动农村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入。(4)不同代际群体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个体因素对新生代农村流动女性社会融入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家庭化迁移方式(与配偶同住、子女随迁)对老生代农村流动女性社会融入的促进作用强于新生代。新、老生代对社区层面的关注点不同:老生代关注社区治安及周边购物、医疗卫生设施水平;新生代则关注社区活动空间、教育以及医疗卫生设施水平。

  • “性别视角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新趋势”专栏
    曹志强, 刘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文章研究工作和家庭因素对于不同性别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异质性影响,并考察教育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家庭化迁移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就业稳定性,重视家庭团聚已成为流动人口居留决策的共同优先因素;家庭化迁移的影响并无性别差异,而就业稳定性对男性的影响更高。(2)高等教育的经历明显提升了女性流动人口在居留决策中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但却大幅降低了男性对工作和家庭的重视程度,使得工作与家庭、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均渐趋缩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更加需要一个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文化环境。(3)流动经历对男性和女性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性别观念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女性的观念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经济能力。文章提出了城市社会环境改善的政策建议及流动人口性别差异和观念转变的研究议题。

  • “性别视角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新趋势”专栏
    游雪洁, 林李月, 肖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居住条件在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采用在福州展开的问卷调查数据,从社区类型、住房来源、住房设施和住房质量满意度四个维度,考察居住条件对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好,但仍有近三成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不同维度的居住条件的影响效应各异:居住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住房设施齐全和住房质量满意度高会对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租赁住房、自有住房会对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3)社会融入和邻里交往发挥着一定程度的中介效应:社会融入在住房设施以及住房质量满意度对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遮掩了部分租赁住房带来的消极影响;邻里交往在社区类型为老城区和城中村以及住房设施的影响效应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遮掩了部分自有住房经济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

  • 政治地理
  • 政治地理
    孙骜, 王韬, 刘云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印度尼西亚(下文简称印尼)曾经历过大规模的地方分权运动,这也导致了其领土治理结构产生了变化。领土是可实施非均质治理的对象,地方分权是改变国家领土治理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对地方分权与领土变化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揭示了印尼地方分权下领土治理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印尼地方分权后地方政府权责进一步提高,成为领土治理的重要主体;第二,领土碎片化、领土自治以及领土独立是印尼地方分权后最为典型的三种领土治理形式;第三,印尼领土治理形式是动态变化的,也是央地博弈形成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治理形式共同构成了印尼的领土治理结构。

  • 地理教育
  • 地理教育
    潘峰华, 陶遂, 章文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地理学理论视角与规划实践能力并重。然而,囿于各种条件限制,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规划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较多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于2017年与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城乡规划生产实习基地,经过持续7年的探索和迭代,逐步摸索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产学研”融合的实习模式。本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全面介绍该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其演变,总结课程的创新和特色,重点探讨“三结合”选题、“真做真评”和“双导师”制等教学设计在提升学生规划实践及相关能力方面的效果。同时,基于学生反馈,利用文本分析法进一步揭示课程的教学效果,表明课程在促进知识的综合应用、认识城乡规划的复杂性、提升规划和设计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该课程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方面也具有较好成效。

  • 地理教育
    付迎春, 邓浩然, 卓鹏辉, 贾明静, 丁浒, 白娜娜, 曾令文, 孙佳, 薛宇飞, 次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针对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宽谷带风沙化地貌的形成与植被治理问题的教学需要,设计并开发了一套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遵循地理学的综合性与现实问题的探究性、实验交互性与趣味性原则,旨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野外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逼真地模拟风沙化地貌地形考察和无人机遥感数据采集,并结合地表反照率、土壤湿度与植被指数构建地表沙化程度的遥感反演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风沙化地貌治理的植被空间配置模拟仿真分析策略,课程设计结合地理学和遥感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本实验针对高原河谷沙化及治理问题构建现场数据驱动与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尝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预期将推动地理教学向更高效、开放的方向发展,并有助于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地理实习课程教学模式。

  • 地理教育
    欧阳子豪, 袁孝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教学目标体系化,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一个基础性和基本性的研究问题。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域视角和人地关系应是高中人文地理内容结构梳理和目标体系分析的切入点。在梳理高中人文地理内容结构时,可以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为核心主题,并利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机理建立核心主题的关联,整合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在分析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整体认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等各个方面,以此为“路标”搭建贯穿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模块课程目标、具体课时目标的学生发展“路线图”。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教学目标体系化,有助于使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整体”“有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地理教育
    骆嘉欣, 汪丽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文章通过构建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在一级指标中,情感指标的权重值达0.723 5,远高于投入和意愿两个指标,说明情感指标对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驱动作用最为突出,且其所包含的精彩的地理景观、地理重要性以及知识的有用性3个二级指标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驱动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二级指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投入指标中的3个二级指标(认真思考问题指标、课堂专注度指标和意愿指标中的未来学习指标)也具有一定驱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发挥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设具有地理特色的教学情境,并设计符合学生学情、逻辑递进的问题链。这将有助于教师打造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