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重塑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叙事”专辑
    胡晓辉, 贺之骞, 廉军伟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3): 4-14.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3001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根植于欧洲演化经济地理范式,适用于解释冲击语境下区域经济内生适应过程、能力和机制。然而,演化范式缺乏多尺度关联视角,难以解释区域经济韧性的外生性问题。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面临重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重组,嵌入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区域难以独善其身,演化韧性的解释力短板凸显。文章结合供应链韧性、产业链韧性和价值链韧性文献,提出了一种“链韧性”视角,辨析了其与演化韧性视角在问题聚焦、研究尺度、影响因素和方法选取等方面的差异,提炼了“链韧性”的视角优势,并构建了“链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新框架。该框架强调:(1)需分析冲击属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预设作用;(2)针对特定冲击情境,可从结构和能动性因素、区域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来分析区域经济适应的能力、对象、目标与途径;(3)把地方及其所嵌入的各种经济链条与网络作为分析区域韧性的核心对象和逻辑起点,侧重理解冲击前后地方经济在链条/网络中的位置性、机会性与能动性。

  • “重塑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叙事”专辑
    李小静, 陈京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3): 15-25.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3002

    区域经济韧性作为演化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已经积累大量理论和实证成果,但其概念内涵仍然模糊。许多学者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解停留在其他学科背景,缺乏区域发展背景下的理解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辨析。实证分析方面,除少数案例分析和质性分析研究外,现有的区域经济韧性测度方法主要依赖于均衡视角下的敏感性指数,与既有理论中所强调的演化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脱节。文章尝试梳理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研究进展,厘清韧性概念内涵、相互关系以及测度方法,并从静态与动态结合、多行为主体和动态适应能力识别三方面展望未来研究议题,以期为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证视角。

  • “重塑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叙事”专辑
    李观凤, 许吉黎, 焦华富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3): 26-37.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3003

    经济韧性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应对外部冲击、实现转型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鉴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多维度要素及能力的关联性和互构性,基于协同学视角以理解其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关研究尚且薄弱。文章尝试构建协同学视角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分析框架和测度方法,将其应用于安徽省淮北市的案例实证。分析框架上,协同学视角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取决于抵御恢复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间的协同效应,煤炭资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不同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逐步抵御和消解内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呈现多要素共生性、有序性和动态性演化特征。测度方法上,基于协同学视角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分析框架,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围绕煤炭资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展开,遵循“煤炭资源储备与消耗—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修复”的评价思路。案例实证上,淮北市经济韧性水平随煤炭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而呈现动态波动上升趋势。淮北市经济韧性演变的影响因素呈现阶段性演变和多维度互动并存的特征。抵御恢复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具有协同增效应,且其协同增效应提升了淮北市经济韧性水平。

  • “重塑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叙事”专辑
    谭俊涛, 王子暄, 唐枫霞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3): 38-47.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3004

    在全球化和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经济韧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稳定性和增长潜力。文章采用多指标核心变量法测度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韧性,从抵抗、恢复和重构3个过程维度分析其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等方法,揭示了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历了上升、下降、波动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2)省内经济韧性水平差距由低到高依次为: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整体表现出一定空间集聚趋势,省域差异明显;(3)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水平表现出高—低集聚和低—低集聚类型前期占主导地位,后期逐渐减少的特征,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类型分布较少;(4)长三角地区近15年的经济韧性水平持续波动增长,在抵抗阶段和重构阶段均展现了较强的韧性能力。

  • “重塑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叙事”专辑
    段杰, 郭亚楠, 林如玉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3): 48-62.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300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贸易争端等黑天鹅事件频发,严重冲击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珠三角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研究其经济韧性特征及风险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经济韧性为切入点,从内外双重视角出发,以珠三角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区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首先采用单指标测度方法,测度分析珠三角9市经济韧性水平及其特征;其次运用多元回归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产业多样化和战略耦合程度对经济韧性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创新效率在产业相关多样化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珠三角经济韧性水平由中心向外围递减,从优到差可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深圳市,第二梯队为广州、佛山、珠海、东莞、惠州市,第三梯队为中山、江门、肇庆市;(2)韧性水平与战略耦合方式高度正向相关,即拥有更高自主性耦合方式的城市韧性水平也位于前部队列;(3)产业相关多样化与区域经济韧性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4)创新能力可以同时增强产业相关多样化对经济韧性的正负效果。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珠三角经济韧性的相关策略。

  • 理论前沿
    顾朝林, 陈乐琳, 顾江, 高喆, 苏鹤放, 郭力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2): 1-14. doi: 10.20125/j.2097-2245.202302001

    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正在呈巨大加速度改变地球及其地球系统,文章基于人类世的视角探讨地理学新使命和新领域。地理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人类世新地球科学时期将成为最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学科。界定人类圈时空构成,重建人地关系研究框架,开展人地关系拓扑学研究,尽快回归统一地理学研究传统,基于统一地理学研究框架展开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的新使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科学问题,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需要重塑。历史地理学需要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研究,如史前海洋文明史和大陆文明史以及近代环境污染史等。经济地理学要特别重视金融—贸易—全球化、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链—全球产业链,以及地球南方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政治地理学应将从地球地带政治转向地球系统治理,需要创造有效的全球合作的制度框架,关注非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对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影响。社会地理学需要重视人类社会群体对全球性问题转变的贡献,特别是人类自身种族、性别、阶级、社会群体地理结构等不平等的作用。文化地理学要特别关注人类使用各种文字和符号学工具后对人类生活的星球及其地方的意义,从中挖掘更加有效的干预快速地球变化的对策。应对巨大加速度的城市化进程、气候变化和地球变化,城市地理学也需要尽快从城市内部结构—城市体系—城市化的研究框架转向基于绿色增长的城市地理学新研究框架。非常可能,人类世地理学将给地理学家一些新学科发展想象空间,例如深海和深空探索、行星地理学,星际殖民和移民等。

  • 应用研究
    丁丹, 刘小平, 许晓聪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2): 39-50. doi: 10.20125/j.2097-2245.202302004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城市扩张从水平方向的低密度发展逐渐趋向于垂直方向上开发中高层建筑,建立模拟城市扩张的动态三维模型对于正确探究城市的三维空间的演变过程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对于城市三维扩张的模型研究十分有限,且已有部分三维模型研究仍以二维的土地利用面积为需求限制条件,这与实际三维扩张的模拟思想不符。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以二维FLUS模型为基础的3D-FLUS模型,该模型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建筑物体量为限制需求,通过挖掘平面扩张和垂直增长相结合的转换规则建立的三维城市扩张的模拟模型,解决以往研究水平和垂直模拟过程割裂的问题。研究表明3D-FLUS模型在水平方向建设用地的模拟中,FoM指数为0.34,Kappa系数为0.887 9,总体精度为95.14%,垂直方向上各建筑物体量的相对误差小于等于10%,拟合误差较低。且模型预测了未来不同SSP情景下深圳市的三维城市扩张结果,对于未来城市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 理论前沿
    秦昆, 周扬, 黄静, 刘娟, 喻雪松, 高牧寒, 刘东海, 高谢庆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1): 36-50. doi: 10.20125/j.2097-2245.202301004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过去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变化情景的重要工具,是集成地学相关研究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国际前沿课题。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正在从传统的地球表层向整个地球系统发展,文章从地球信息科学的视角,对地球系统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包括: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概念及各分量关系、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技术分析(包括数值模式与求解方法、参数化方法、高性能计算方法、海量数据存储方法等)、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数据分析(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再分析数据等)、地球系统模式预报方法分析(包括集合预报、多尺度预报、智能预报、高时空分辨率预报等)。最后,对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