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正在呈巨大加速度改变地球及其地球系统,文章基于人类世的视角探讨地理学新使命和新领域。地理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人类世新地球科学时期将成为最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学科。界定人类圈时空构成,重建人地关系研究框架,开展人地关系拓扑学研究,尽快回归统一地理学研究传统,基于统一地理学研究框架展开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的新使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科学问题,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需要重塑。历史地理学需要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研究,如史前海洋文明史和大陆文明史以及近代环境污染史等。经济地理学要特别重视金融—贸易—全球化、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链—全球产业链,以及地球南方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政治地理学应将从地球地带政治转向地球系统治理,需要创造有效的全球合作的制度框架,关注非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对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影响。社会地理学需要重视人类社会群体对全球性问题转变的贡献,特别是人类自身种族、性别、阶级、社会群体地理结构等不平等的作用。文化地理学要特别关注人类使用各种文字和符号学工具后对人类生活的星球及其地方的意义,从中挖掘更加有效的干预快速地球变化的对策。应对巨大加速度的城市化进程、气候变化和地球变化,城市地理学也需要尽快从城市内部结构—城市体系—城市化的研究框架转向基于绿色增长的城市地理学新研究框架。非常可能,人类世地理学将给地理学家一些新学科发展想象空间,例如深海和深空探索、行星地理学,星际殖民和移民等。
电子信息产业是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采用区位熵分析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水平,并基于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电子信息企业POI数据,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方法,分析2015—2022年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而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三角各城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广州和深圳处于领先地位;(2)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由以广州、深圳为核心零散分布演变为向周边城市连片扩散分布;(3)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信息化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创新合作关系为基础构建的创新网络,可以有效推动知识溢出和要素流动,实现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是目前创新主体间开展合作交流的重要模式。本文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采集珠三角地区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集群创新网络,深入探究网络空间格局的演化历程,同时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进一步探讨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空间格局由“核心-边缘”结构向多中心发展转变,东莞和佛山在网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及技术邻近性对于驱动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演化发挥显著作用;(3)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来看,邻近性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4)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存在相互替代效应,组织邻近性和技术邻近性存在互补效应;(5)个体及网络结构属性对珠三角集群创新网络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城市扩张从水平方向的低密度发展逐渐趋向于垂直方向上开发中高层建筑,建立模拟城市扩张的动态三维模型对于正确探究城市的三维空间的演变过程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对于城市三维扩张的模型研究十分有限,且已有部分三维模型研究仍以二维的土地利用面积为需求限制条件,这与实际三维扩张的模拟思想不符。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以二维FLUS模型为基础的3D-FLUS模型,该模型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建筑物体量为限制需求,通过挖掘平面扩张和垂直增长相结合的转换规则建立的三维城市扩张的模拟模型,解决以往研究水平和垂直模拟过程割裂的问题。研究表明3D-FLUS模型在水平方向建设用地的模拟中,FoM指数为0.34,Kappa系数为0.887 9,总体精度为95.14%,垂直方向上各建筑物体量的相对误差小于等于10%,拟合误差较低。且模型预测了未来不同SSP情景下深圳市的三维城市扩张结果,对于未来城市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升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对巩固产业脱贫成果、实现脱贫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理论研究是当前学界亟待关注的重大问题。解决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全面厘清影响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探清各因素间的运行机理。本文以西南地区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试图提炼影响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收益期望、效价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中介因素是影响脱贫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主要因素;(2)从影响机制看,收益期望是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的根本内动力,效价因素是直接推动力,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是基本保障力,中介因素是外生调节力;(3)基于因素之间蕴含的行为意愿逻辑线,构建了以“收益考量—条件评价—中介催化—发展意愿”为框架的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四阶段”模型,该模型对系统认识脱贫农户乡村产业发展意愿具有全面系统的解释力。最后,从效益释放、风险防范、条件保障及政策供给等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区资源差异明显,区位条件复杂,建设发展路径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研究结合国土空间要素与民族区域特色,基于城乡统筹、文旅资源、农业条件和生态保护4个目标层,构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分类指标体系,提出“全域评价-分级赋值-综合归类”的民族村寨建设分类方法,以湖北省民族自治地区“一州两县”为案例,进行民族村寨建设类型划分实践。研究发现“一州两县”大部分村寨人文资源丰富,城镇要素辐射能力不足,且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建设类型中,文旅和农业资源优良,生态敏感的村寨数量较多,应当在注意生态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城乡要素统筹水平,积极融入城镇产业辐射范围,各项禀赋皆不足的村寨数量较少,有待通过与区域中的核心村寨合作形成区域联动。本文增益于即有乡村分类研究中民族村寨研究主体的缺失,旨在为民族村寨建设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区生活带来新的变化,社区团购迅速发展,大量自提点涌现给传统零售商贩带来挑战,遂成为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早前研究集中在经济管理学领域,地理学空间视角的研究相对缺乏。为此,本文基于武汉市8 580个社区团购自提点的POI数据,运用文本分析、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其依托对象、经营状况、多尺度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区团购自提点(1)依托对象以社区商业网点为主、多类型共存,各类自提点经营状况差异较大;(2)空间分布不均衡,宏观上呈中心集聚、外部均衡的中心-外围结构、“东北-西南”走向的对称分布,中观上具有“L+O”的带状集聚特征,微观上尽量靠近社区出入口,基本实现5分钟步行可达;(3)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农业总产值,路网密度以及人口密度是自提点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与其他社会经济因子交互后解释力大幅提高,高达90%以上。最后,对未来社区团购的优化发展提出建议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明清两代对河湟的治理上都表现出了因俗而治的特点,这对于现今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明代在“多封众建,僧徒尚用”的思路下,赋予了河湟藏传佛教寺院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这对河湟佛寺的空间分布秩序产生了较大影响,是国家力量所主导的。清代虽主张兴黄教,但雍正年间河湟内属化后,实际上将多数寺院的各类特权收归地方政府,所以佛寺的分布与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具有内在性。通过复原明清河湟藏传佛教不同类型寺院的空间分布,构建出相应的佛寺分布秩序重塑的动态过程,以此来更加立体认识中原王朝与藏传佛教持续的交流互动中所体现的治边思想。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数字高程模型与地形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高阶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大思政”格局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引领,学科竞赛为引擎”的教学思想为指引,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深入发掘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要点,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效、教学反思等方面,与“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为地理信息科学相关领域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