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

西部地方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陕西某地方高校地理专业为例

  • 李小燕 , 1 ,
  • 程同伟 2 ,
  • 赵建 3
展开
  • 1. 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汉中 723000
  • 2. 汉中市龙岗学校,汉中 723000
  • 3.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汉中 723000
李小燕(1978—),女,陕西渭南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E-mail:

李小燕(1978—),女,陕西渭南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4-01-20

  修回日期: 2024-02-06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13

基金资助

2023年度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重点课题(SJS2023ZD022)

陕西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XJG2303)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 Normal Education at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the Geography Major of a Local University in Shaanxi as an Example

  • LI Xiaoyan , 1 ,
  • CHENG Tongwei 2 ,
  • ZHAO Jian 3
Expand
  • 1. Faculty of Humanitie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China
  • 2. Longgang School of Hanzhong City, Hanzhong 723000, China
  • 3. Dongche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Hanzhong, Hanzhong 72300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20

  Revised date: 2024-02-06

  Online published: 2024-12-13

摘要

以陕西某地方高校地理师范专业为例,基于目前师范类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文章提出重塑“教育信仰”,树立终身从教信念;落实“学生中心”,打造地方教育范式;提升“师范味道”,创设优质育人生态的地方高校师范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循证实践,文章认为以教育信仰重塑核心要务为牵引,强化教育理想信念,以“思政引领+学科铸基+师范加持”的三维育人目标为准绳,通过直击师范生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内容重构和具有示范效应教学形式创新的双引擎,借助师生共同体学习方式,营造师范育人氛围和利于师范生成长的良好生态,打造“一核两翼三维”地方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地方师范教育服务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契合度。

本文引用格式

李小燕 , 程同伟 , 赵建 . 西部地方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陕西某地方高校地理专业为例[J].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 2(2) : 88 -94 .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2009

Abstract

Taking the geography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of a local university in Shaanx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ommon issue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norm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o reshape "educational belief" and establish a lifelong teaching conviction; to implement "student-centeredness" and create a local educational paradigm; to enhance "teacher education flavor" and establish a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ecosystem. Through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take the reshaping of educational belief as the core task, to strengthen educational ideals and beliefs, and to use the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al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 subject foundation + teacher education enhancement" as the guideline. By reconstructing teaching content that directly hits the indicators of teacher graduate requirements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forms with a demonstrative effect, the paper advocates for a dual-engine approach. It also suggests leveraging a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approach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teacher education and a favorable ecosystem for the growth of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This approach aims to create a "one core, two wings, three dimensions" model for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reby enhancing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of loc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its alignment with the job market.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1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已经明确,2025年基本建成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2。作为最前端教育供给侧的师范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均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政策、体系、重点也正在进行着战略调整1。随着《全面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的颁布和逐步实施,由高水平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大学组成的中国特色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2024年5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通知的下发,部属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必将再一次提质提素。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虽为新时代新师范教育体系的第三级,但院校多、分布广、规模大,为中小城市和农村师资输送的主渠道,一直是解决区域和乡村基础教育师资的核心力量,也决定着农村教育事业以致中国教育强国的成败。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全面振兴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时强调“中西部强则中国强”。2020年9月,《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有力支撑中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要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新高考、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等为标志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在西部的逐步实施,西部县域及农村基础教育市场急需大量的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优秀教师,这为地方师范院校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倒逼西部地方师范院校不得不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6。然而,西部地方高校师范特色偏弱、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教学现状堪忧3、师范专业认证困难等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明显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市场需要3。教师教育者作为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亟需改变教育观念,主动而为,适应“新师范”教育变化趋势,开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育创新尝试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留住地方高校“师范尊严”4。因此,结合陕西某地方高校校情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其教师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竞争力。

1 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困境

以陕西省为例,部属师范院校仅有一所,拥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地方高校有十余所,且空间布局近乎“每城一所”(图1);从招生规模来看,地方师范高校教师教育招生总数远大于部属师范高校。不可否认,部属师范高校在师范教育教学中起到“领头雁”作用,但部属师范高校数量和招生数量有限,加之就业的城市截流现象,能够服务于西部县域,下沉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寥寥无几。
图1 陕西省师范类高校空间分布图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normal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研究对象地处秦巴腹地,前身为地方师范学院,院校合并晋升为综合类大学,目前拥有13个师范专业,基于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及地方认可,已然是当地及周边城市、县域及农村师资输送的主渠道。部分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良好的师范专业,随着认证的顺利开展,完成专业升级改造,纳入新师范教育体系,晋级为新师范教育体系第三级。但个别师范专业,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取比例不高4,师范生“半成品”现象普遍存在5,对照师范认证指标体系,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内容缺项,认证难度大,晋级新师范教育体系困难重重,甚至面临专业撤销,地方师范基因濒临灭亡之势。因此,找准地方高校师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痛点,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尝试,是破解人才培养达成度不高的关键。长期自我研究和循证实践发现,地理教师教育在以下3个方面依旧存在严重滞后和不符合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情况。

1.1 学生缺乏职业认同,从教意愿亟待强化

仅从入校后转专业情况来看,该专业长期以来以转出为主,随着近年来转入学生的逐渐增加,学生人数负增长情况略有改善。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对教育事业缺乏准确认知。部分学生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认知仅限于求学过程中中小学老师给其的直观和刻板印象,未能将教师和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振兴直接关联起来,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使命感认知不够,加之一些高薪技术产业的影响,使其对教师职业兴趣不浓,甚至缺乏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学科基础较差,对自己未来能从事教师职业缺乏自信。该校为省属高校,虽面向全国招生,但省内学生占绝大比例,陕西省目前还是传统高考,该专业又是理科招生,学生地理学科基础较差,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挫。多数学生对于自己能够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强烈的畏难情绪,并严重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职业。加之,来自综合类大学和部属师范高校在人才市场的绝对优势,很多学生对自己能否考取教师资格证、能否在未来教师系列谋求一席之地毫无信心,进而影响学习兴趣和热情。相较于部属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强烈的职业认同,亟需强化地方高校师范生从教意愿和教师职业认同感。

1.2 教育教学模式传统,课程教学急需创新

教师教育是最具学段黏性的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共轭属性表现在当下教师和未来教师两个方面,在学科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知识内容交叉、综合素养进阶、师范技能相融等特征。然而,多年来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在教师教育具体实践中各自为政,高教对基教的赋能效应不足,基教对高教的牵引作用乏力,导致高校教师教育的师范毕业生适应基教市场需求的能力不足,基教一线教师职后培训和技能提升的通道狭窄,高教对标国家教育发展新形势的新理念新成果对基教阶段的师生教育教学质量引领不够。同时,在当前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重学科知识轻师范技能,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重能力培养轻品格养成等情况,造成新时代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单薄,基础教育适应能力低下,创新能力和人才竞争力后劲不足。因此,亟待结合新时代国家人才需求和基础教育师资需要,重塑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牵引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1.3 师范育人生态贫瘠,师范氛围亟需加强

从全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趋之若鹜的综合化更名不难看出,“去师范化”是过去一段时间师范教育的时代所向,加之综合型地方高校大都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上对师范性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强,使得师范育人生态贫瘠,专业教育处于两难境地。师范性作为师范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依旧需要通过营造师范育人生态,强化师范性,凸显其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然而,地方师范教学中,未来教师亟需掌握的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新方法,雨课堂、学习通、希沃白板等新技术均未充分体现,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示范作用和教育行为等默会知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师范生课堂观察和学习模仿,长期被忽视甚至忽略,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育人环境严重缺乏师范味道。

2 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师范教育供给侧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创新人才培养,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的“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理念不谋而合。结合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等新一轮基础教育综合素质改革动向,准确分析师范生毕业岗位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地方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课程体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教学中,是提高师范类人才培养达成度和未来就业市场适应性的关键。
基于具身学习理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具有涉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的显著特征,注重通过提高学习者的鲜活体验,促进知识动态生成,吻合师范教育的专业特质。师范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教育者培养的是未来的自己,即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活动,都蕴含有教育价值。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对新教育技术、新教学方法的理解,一方面其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育热情、教学态度利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正确教育观的养成。

2.1 重塑“教育信仰”,树立终身从教信念

教育情怀培育是地方高校师范教育的永恒主题。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和从教意愿强化,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发展和师范教育初心使命的价值旨归。关注教师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和谋求人民福祉等重大问题的支持,不仅停留于意识与思想精神层面。一方面通过增加社会引导、优化课程结构等,强化教育理想信念;同时,教师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教育热情、态度和情怀影响从而带动学生投身和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决心,引导师范生认识到,教师职业与民族发展的同频共振、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另外,随着新高考的推行,师范生学科基础薄弱的情况会得到有效改善,加之师范能力的强化,愿意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师范生比例会得到显著提升。

2.2 落实“学生中心”,打造地方教育范式

靶向基础教育需求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与政府部门、中小学等多方协同,实现多元主体共谋的“U-G-S”合作关系和教育新样态,从传统封闭型转向开放、协同、联动的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从未来教师成长成才出发,“以学定教”,尊重其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根据其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和学习环境,提供量身定做的课程与学习支持,尊重学生、方便学生和服务学生,促进其发展。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和特点,围绕地方和区域需求,开设秦巴地理、汉水流域文化、汉中地理等特色类课程,为未来教师开展乡土地理教育教学夯实基础。大力开展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破除教师教育教学低效、学生学习低质的过程和质量不佳的耦合负效应。建立师范生职后专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为学生解决就业后专业成长的后顾之忧。借助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相互共生关系,在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关注、参与、研究与实验力度,用基础教育市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迫切需要,倒逼和反哺师范人才培养,形成基教牵引、高教赋能、同频共振的有效人才培养闭环。

2.3 提升“师范味道”,创设优质育人生态

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和三全育人,均体现出行为的示范效应和过程育人的重要性。师范性是师范大学的本质属性、精神气质与品牌标志,师范文化是师范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塑的价值、理念、制度和实践,地方师范教育经历了“师范化—去师范化—再师范化”的转型变革,再师范化是对更有质量、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师范教育的迁跃与提升。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价值则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教学示范和教育行为的价值引领作用是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习总书记指出:“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教育者既是教学的实施者,其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及教育行为更是一种教育示范。通过创设和营造师范育人氛围,激活教师教育行为中的默会知识,形成具有师范特色的三全育人。

3 “一核两翼三维”地方师范育人范式

根据该校地理师范类人才培养现状,对标师范专业认证要求,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一核两翼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强化教育理想信念为牵引,通过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形式创新的双引擎,打造地方师范“师生学习共同体”,营造师范育人生态,培养课程思政强、学科素养高、师范能力硬的地方高校师范人才,成就践行师德、会教学、会育人、会发展的“四有”好老师8

3.1 一个核心要务为牵引,强化教育理想信念

教师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其中,“师德高尚”列为首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也放在首位;“四有好老师”也首要强调有道德情操;“四个引路人”首先是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左传》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亦把“立德”摆在第一位,足见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和核心地位。因此,立德需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首要任务9,以培养出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未来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两项关键举措为抓手,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1)打通学科学段壁垒,重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学科性”。
师范教育具有“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双专业”特征已经得到学界普遍认可10。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所有开设的课程均需对标毕业要求指标点,即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支撑师范生培养。因此,不管是通识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均需熟悉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不同师范专业毕业要求和学情特点,开展订单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避免一套课件走天下的不研究学情的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内涵性,提升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服务的精准度。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避免不同专业混合编班和频繁的更换承担师范类课程的专任教师,满足精准化教学和订单式教学服务需要。
打通学科学段壁垒,重构学科类课程教学内容。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规定,需用不少于10%的课程开展跨学科教学,倒逼师范教育开展跨学科教学;新高考选科制度要求中学教师“通-专”兼备,倒逼高师教学深化学科知识内涵,关注横向学科关联,引导师范生形成大学科思维,满足不同学科组合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学习需求;加之,复杂现实问题远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现实需要,急需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跨学科的学习,以形成跨学科思维和教学习惯,满足未来教学需要。同时,精准把握基础教育知识结构、课程变化、课程标准要求等,纵向加大高师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学段的衔接力度,提高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匹配度和靶向性,确保师范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服务师范生专业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实现“学生中心”的教学内容重构,消除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学段壁垒。通过加强课程间、学科间知识衔接,打通学年间、学段间的知识壁垒,建构横跨学科、纵贯学段的学科教学内容,推动超学科、超学段的知识渗透和开放交流。
(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重塑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的“教育性”。
区别于传统师范教育的封闭性、理论性、终结性等特征,“新师范”更强调整体性、开放性、专业性和终身性14。华东理工大学乐清华教授在2022年8月4日全国首届高校面向产出的课程大纲制定与课程目标评价专题培训会做主报告时强调,教师教学任务已由原来的操作型转化为设计型,教师需要与自己过去的习惯作斗争,主动求变。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等新生教育生产力,将探究式教学、大单元教学、问题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等新方法运用于课堂,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3,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示范教学,也是师范生教学模仿的对象和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活案例11,这种沉浸其中的学习,更易于促进师范生对新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往的师范教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双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也缺少与外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积极交流,教育教学处于孤岛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师范生成长,因此,联合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组建跨学科跨学段课程教学团队和虚拟教研室,打造“大学老师+师范生+中学老师”学习共同体,将中学教育教学中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需求,有效融入高师育人课堂,开展联合教学,并引导师范生模拟教师角色开展学习,提高学习站位,开展双角色学习和体验12。通过师生教学关系的彻底重塑,打造共同学习气质。通过创设“创新性+示范性”的教学形式,营造师范学习和成长氛围,提升师范味道,强化教育性。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教学方式方法及模式的创新,打造师范育人生态,实现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双专业”培养。

3.3 三维培养目标为准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思政引领,强化育人方向。依托思政课和课思政,强化思政引领,把握育人方向。结合国家人才需求和师范教育特色,调整思政课程体系和内容,确保思政课价值引领。思政课程在师范生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较低,加上学生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有限,急需与其他非思政课程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让全体教师和全部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既是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更是育人的方法论,其建设根本在思政,基础在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专业,依托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着重就教育理念与情怀、教学理念与态度、教学技巧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呈现,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师范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素养,进而凝练教育特色思政基因,穿好“教育课程思政经线”;依托课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特有元素,引好“学科课程思政纬线”;协同融合“教育+学科”的教师教育特色课程思政体系,织好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网,形成“元素润人、师德育人、实践砺人”三重境界课程思政观,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最终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的,贯穿全课程和全过程的,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协同育人格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学科筑基,夯实专业能力。学科素养提升依旧是师范生培养的关键,学科知识作为师范生未来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也是有别于其他教师的显著特征,教学中需遵循“两性一度”的基本原则。没有学科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作为师范生未来教育教学的根基,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以及教学呈现都是空皮囊。因此,学科能力作为师范生未来立命之本,必须得到扎实的训练和有效的提升。除了关注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还需关注学科知识的前沿性、应用性和交融性,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意识和素养。
(3)师范加持,提升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附加和独有目标,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差异。几乎所有的非师范高校均可为学生提供开展教师资格证考试所需的图书、资料及硬件设备等,但却在师资力量、育人环境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师资队伍、软硬件设备以及育人生态等方面的软实力和优势,发挥教师的教育价值引领和教学示范作用,营造师范育人氛围,提高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教育素养、教学本领及未来就业竞争力,守住师范教育的优势。
“一核两翼三维”作为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三部分互相独立,自成体系;同时又互相支撑,协调统一。一核两翼是对三维目标的有效支撑和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则是一核两翼的行动靶向和人才质量衡量标准。“一核两翼三维”既是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开展“示范教学”、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观。该模式亟需地方高校师范教育者转变思想,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和教育教学服务水平,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能把握教育发展及学生成长规律,熟练最新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能借助自身教学平台营造师范味道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聚力办好地方师范院校14,守住地方师范教育基因。
1
王鉴.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01(5):10-16, 2.

2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18,340(12):4-9.

3
余文森, 连榕, 洪明.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13,33(4):103-111.

4
魏饴.“新师范”建设的价值取向与担当[J].湖南社会科学, 2021(1):147-152.

5
李小燕.基础教育视域下地方高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14):86-89.

6
段兆兵, 王伦.论地方师范大学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 2010,22(3):22-26.

7
任友群, 闫寒冰, 李笑樱.《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 2018,39(10):5-14,40.

8
林崇德.做“眼中有人”的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22(6):1.

9
林崇德, 黄四林.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 涵养高尚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J].人民教育, 2022(1):45-47.

10
罗明东, 苟顺明.教师教育“双专业”问题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1):27-32.

11
李森, 郭敏.教师教学模仿的三重境界及其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 2022(6):73-79.

12
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3):1-11.

13
王晶心, 王胜清, 陈文广.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22(8):26-34.

14
席梅红.聚力办好地方师范院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师教育发展启示录[J].高教探索, 2020(4):41-47.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