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叙事”专辑

从“演化韧性”到“链韧性”:重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

  • 胡晓辉 , 1 ,
  • 贺之骞 , 1 ,
  • 廉军伟 , 2
展开
  • 1.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调创新中心,南京 210023
  • 2.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杭州 310030
廉军伟(1981—),男,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E-mail:

胡晓辉(1982—),男,浙江湖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贺之骞(2000—),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韧性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廉军伟(1981—),男,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4-07-25

  修回日期: 2024-09-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2-11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BJL109)

From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to "Chain Resilience": Reconstruct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 HU Xiaohui , 1 ,
  • HE Zhiqian , 1 ,
  • LIAN Junwei , 2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Jiangsu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2. Zhejiang Development & Planning Institute, Hangzhou 31003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7-25

  Revised date: 2024-09-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2-11

摘要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根植于欧洲演化经济地理范式,适用于解释冲击语境下区域经济内生适应过程、能力和机制。然而,演化范式缺乏多尺度关联视角,难以解释区域经济韧性的外生性问题。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面临重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重组,嵌入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区域难以独善其身,演化韧性的解释力短板凸显。文章结合供应链韧性、产业链韧性和价值链韧性文献,提出了一种“链韧性”视角,辨析了其与演化韧性视角在问题聚焦、研究尺度、影响因素和方法选取等方面的差异,提炼了“链韧性”的视角优势,并构建了“链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新框架。该框架强调:(1)需分析冲击属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预设作用;(2)针对特定冲击情境,可从结构和能动性因素、区域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来分析区域经济适应的能力、对象、目标与途径;(3)把地方及其所嵌入的各种经济链条与网络作为分析区域韧性的核心对象和逻辑起点,侧重理解冲击前后地方经济在链条/网络中的位置性、机会性与能动性。

本文引用格式

胡晓辉 , 贺之骞 , 廉军伟 . 从“演化韧性”到“链韧性”:重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J].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 2(3) : 4 -14 .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3001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research has been rooted in the Europe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paradigm, which is suitable for explaining the endogenous adaptation process, capabilities and mechanisms of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shocks. However, the evolutionary paradigm lacks a multi-scale correlation perspective and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exogenous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urrently, the global geopolitical economy is facing reconstruction, and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industrial chain and value chain are being reorganized. Regions embedded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cannot remain unaffected, and the explanatory shortcomings of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have become prominen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literature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 and value chain resilience, proposes a "chain resilience" perspective,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the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problem focus, research scal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thod selection, refines the perspective advantages of "chain resilience", and constructs a new framework fo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research under the "chain perspective". This framework emphasizes: (1)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presupposed role of shock attributes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2) For specific shock situations, the ability, object, goal and approach of regional economic adaptation can be analyzed from two dimensions: structural and agency factors, and regio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3) Taking the place and the various economic chains and networks it is embedded in as the core object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analyzing regional resilience, focusing on understanding the positionality, opportunism and agency of the local economy in the chain/network before and after the shock.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技术创新与运用不断冲击原有社会—技术体系,使得全球生产格局和国际劳动分工体系面临深刻重构,特别是对嵌入在全球生产网络(GPN)和全球价值链(GVC)中的区域经济体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秩序,其影响作用正在持续深化1。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如何应对各种叠加的干扰与冲击,实现长期适应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2-3
区域经济韧性侧重描述区域经济系统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韧性概念源自工程物理学,多指物体受冲击后的固有刚性。Holling4首次将其引入生态学研究,强调韧性是“生态适应性与稳定性”的特征集合。此后,该概念又进入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用于分析个体或组织应对冲击的响应特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Hill等5和Pendall等6提出了区域经济韧性概念。该概念强调区域经济在外部冲击下体现出来的特定能力,含脆弱性、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和转型力等7-8。此后,探究区域经济韧性的地理性机制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热点研究问题之一9-11
经济地理学者认为,区域经济系统具非线性演化的特征,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能力和结果存在路径依赖和路径偶然并存、非均衡发展态和多重路径的可能。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EEG)成为区域经济韧性研究主流范式,形成了演化韧性视角12-13。目前,演化韧性研究已趋于成熟,并聚焦于三方面:(1)概念界定与理论剖析7-9;(2)韧性测度与评价14-16;(3)影响因素分析16-18。演化韧性摒弃了工程韧性和生态韧性中均衡稳定态的思维,而是运用路径依赖和复杂适应系统等理论来理解区域经济在多重危机语境下的长期适应过程。然而,演化韧性过分侧重于区域经济的内生属性研究19-20,多数研究强调区域结构要素对韧性的前置影响作用721,例如产业结构、创新能力、金融环境、基础设施和出口结构等因素作用22。近期,相关研究也开始关注制度与能动性的影响12023-25,但仍忽视区域外部联系,特别是缺乏从区域在全球或国家政治经济版图中功能性视角出发的研究913。总的来说,演化韧性适用于解释欧洲语境下“以企业为主体的、渐进式技术学习的”区域经济内生适应过程。当用其分析全球化和地方化并存的、嵌入在GPN和GVC中的区域韧性时,容易出现解释力瓶颈。此外,演化韧性缺乏与关系经济地理(REG)、制度经济地理、地理政治经济等范式的互动1926
近年来,后疫情时代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局部热战和全球冷战思维不断升温,国际地缘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受益于全球化浪潮的区域经济体也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其韧性问题不再是区域问题,而是与其所嵌入的多尺度、跨空间链条及其制度环境息息相关。同时,EEG范式下的演化韧性解释力瓶颈凸显,部分学者倡议在更广阔的关系视角下重新理解区域经济韧性,强调关注研究区域与其贸易伙伴地区、原料地和消费市场地等区域间的经济结构与功能联系19,并认为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与区域经济韧性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一理论转向表明,区域经济韧性的外生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EEG与REG等范式间的对话融合正成为可能。为此,当下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亟需跳出演化范式,从功能链条视角重新审视韧性的属性特征、尺度过程与因果机制27。在此背景下,本文阐述了“链韧性”思维对当前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在提炼“链韧性”视角特征和演化韧性共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链韧性”:理论内涵与视角优势

“链韧性”是供应链韧性、产业链韧性和价值链韧性等经济功能链条中韧性的总称。这三者在视角上有一定共性,又有差异性与互补性(表1),可从不同方面拓展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视野。本文针对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跳出传统演化范式的现实需求,梳理“链韧性”的概念内涵与研究脉络,为深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认识提供新思路。
表1 3种“链韧性”研究比较

Tab.1 Comparison among three conceptual types of “chain resilience”

特征 供应链韧性 产业链韧性 价值链韧性
差别 学科背景 供应链管理 产业经济学 价值链管理
行为主体 生产商与物流/仓储、批发/零售、信息等生产性服务商 生产性企业等制造业主体 跨国公司或领头企业为主的产业管理组织体系
韧性过程 有关企业生产到市场终端的组织间关系协调和配合过程 企业间关联性及其组织持续生产的适应能力与方式过程 基于具体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和适应过程
关系视角 服务于特定供应链的跨行业、跨区域的组织关系 面向特定产品生产的企业间上下游关系 面向价值链创造和价值链分配的企业关系体系
相关概念 冗余建设、应急准备力 产业组织、嵌入性、转产能力、替代 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价值链升级/降级
共性 语境背景 经济全球化、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形成、存在风险/危机语境、不确定性增加
理论背景 危机管理、风险治理、韧性理论
韧性能力 准备力、脆弱性、敏感性、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转型力
分析视角 多尺度介入—多主体能动—多要素参与的关系或网络视角

1.1 供应链韧性

供应链韧性概念源自供应链管理和风险管理研究。供应链包含从初始供应商到终端客户所构成的组织链条,涉及产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等企业的协作。供应链管理是指对特定链条上的组织关系进行协调管理,确保链条的稳定运作28。近年来,由于企业生产、物流和市场等环节频遭冲击,出现多环节断链的风险,供应链韧性研究蓬勃兴起。供应链韧性概念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强调供应链遭冲击后进行“续链、补链、替链、增链或转链”的能力29。此外,与演化韧性一样,供应链韧性也强调供应链本身的结构属性,有学者提出从“冲击前的初始脆弱性”和“冲击后的组织能动性”两个维度来概念化供应链韧性30。前者包括供应链本身的链条长短、企业密度(集聚度)、空间布局(地方冗余建设)、组织架构、技术水平和管理制度等,涉及供应链本身的敏感性与内生抗力;后者则强调供应链调整的治理力与执行力31
目前,供应链韧性研究集中在3个方面:(1)概念内涵与理论辨析;(2)影响因素与机制探索;(3)韧性策略研究32-33。这些研究有3个主要观点:一是,供应链韧性涉及产品从生产到交易的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过程34;二是,供应链韧性包含预测力、准备力、吸收力、适应力和转型力等多方面能力35;三是,供应链韧性亦含有结构和能动性两种基本特征,结构因素包括脆弱性、敏感性等,能动性涉及灵活性、可见性、敏捷性、冗余度、协作性与共享性等特征36-37。这些要素均被认为是实现供应链韧性的关键策略。
供应链韧性方面的研究表明:区域经济韧性问题不仅涉及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也与区域内外的供应链联系密不可分。供应链的管治、组织策略及相关主体的集体行动,对于塑造危机语境下的供应链韧性,进而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经济韧性研究需关注原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各产品交易环节间的企业关系,以及它们与物流、仓储、信息等产品流通配套服务企业的跨行业、跨区域联系。为此,供应链韧性为区域经济韧性提供了一种多主体参与、多地理尺度介入的内外生因果关联视角,同时也是一种系统动态视角。

1.2 产业链韧性

产业链是生产企业之间基于一定的市场—技术关联,以产品生产为目的,依据市场逻辑和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上下游链式关系38。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进入脱钩和对抗的不确定性阶段,全球产业链断链风险凸显,政府和学界开始关注产业链韧性问题39。总的来说,产业链的任意一个环节遭受冲击,都可能使得整体性链条出现功能失灵风险,并影响到链条上所有的企业生产,产业链韧性就是指产业链防止断裂,调整恢复到冲击前状态,或形成更具抗风险力的强链的能力40
现有产业链韧性研究主要涉及内涵机理、维度分解、定量测度、影响因素分析和提升路径研究等方面。其中,韧性维度分解研究表明:产业链韧性和其他韧性能力一致,存在抵御力、恢复力、整合力和创新力等方面,并可细分为链完整度、链基础力、链重组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等因素41。此外,产业链韧性含“抗击力”与“根植性”两个维度,体现了生产要素、产业生态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对于产业链韧性的影响42。近期,有研究借助GPN中战略耦合概念来解释产业链韧性问题1943-44。这些研究认为:具有前瞻性的能动主体(链条领头企业或地方参与主体)可通过多重(解)耦合方式,提前规避危机冲击,通过战略性修改地方资产,调整其在GPN中的位置和功能,从而实现自身经济与产业链的稳健发展。
产业链韧性文献为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提供的启示是:产业间上下游链式关系的动态变化,是塑造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部分。具体来说,在评估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时,除静态考察区域的经济结构(如产业比例结构、多样化与专业化水平等)外,还应充分了解区域产业链联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冲击前后的变化情况。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链韧性更加关注线性的、面向生产端的功能韧性。当区域经济体具有单一产业结构,且嵌入在相对复杂程度不高的产业链中时,产业链韧性视角能够提供一定的解释力。

1.3 价值链韧性

价值链韧性是在风险管理和韧性思想被引入GVC研究后产生的概念45。在全球风险频发背景下,GVC学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韧性概念,用来表征全球价值链受到冲击后维系(或提升)价值创造的组织适应力45。现有研究认为,资源冗余、开放性合作、资产修改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等因素对价值链韧性有重要塑造作用2746。与供应链/产业链韧性相比,价值链韧性强调“抽象价值创造链条”的适应能力,多指危机语境下利益主体调整其在原有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和位置状态,以此达到价值捕获的目的,同时其结果也侧面反映了价值链本身的韧性特征与水平47。目前研究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与供应链和产业链不同,价值链本身是抽象的、可容纳多种耦合实体的系统结构,其韧性并非拘泥于维系原有的组织架构和格局;二是,价值链韧性具有更为系统的、以价值俘获为结果导向的韧性特征,其反映的是全局性、集体性和功能性的组织/制度安排能力。也就是说,价值链韧性超越了“局部表征的组织属性与结构能力”的具体韧性,是一种面向“整体综合的功能分配与安排”的抽象韧性。
价值链韧性方面的研究表明:区域经济是否富有韧性的判定标准,不应只限于其是否能够维系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而需要从“价值俘获、价值创造、价值升级”等角度着眼,关注区域在危机语境下与GVC的互动关系,跳出原有只关注具象结构韧性,而是看区域经济体所在整体价值系统中的位置变化,以此作为评价韧性能力的重要方面。

2 “链韧性”vs演化韧性:视角差异与互补

2.1 视角对比

演化韧性研究根植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背景;而“链韧性”研究横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领域,主要涉及产业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等研究方向。从概念产生的时间看,以演化韧性为主流范式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肇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而“链韧性”则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供应链韧性研究1930。通过梳理两者研究特征差异,发展它们在学科背景、研究主题、尺度、对象、方法和视角上存在显著不同(表2)。这些差异也说明了当前演化韧性与“链韧性”研究间缺乏理论互动,未形成具有实证解释力的视角价值27。比如,前者难以解释外生性区域经济韧性问题, 后者则难以从“链韧性”研究中下沉到区域经济韧性机制问题。对于这些差异的理解,有利于摸清两者在视角上可能的交互点。
表2 “链韧性”与演化韧性研究概念特征对比

Tab.2 Conceptual comparison between “chain resilience” and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演化韧性 “链韧性”
学科背景 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 风险管理、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研究主题 区域经济抵御危机冲击、实现经济恢复以及在危机中成长的演进过程 经济功能链条及其组分在风险冲击中的适应、恢复与升级过程
核心视角 路径依赖、技术关联性、企业内生性 结构、能动性,以及网络关联性和位置
研究尺度 区域尺度(地方、城市、地区和国家) 多地理尺度(跨区域、跨国和全球)
研究单元 微观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整体 中观组织的链条关系与网络状态
影响因素 区域内部结构性因素 区域外部的结构与能动性关联性因素
研究方法 定性与定量研究并重 以定性研究为主
第一,问题聚焦不同。演化韧性主要探讨区域经济体在抵御外部冲击的内生固有特征与适应能力19,近期研究也开始关注人的能动性和制度等要素对韧性表征的影响,但仍然缺乏超越地方历史、企业与技术属性的多尺度关系视角2027。“链韧性”则关注经济行为产生的功能链条在冲击下的适应方式与能力,聚焦“整体性”组织架构调整,也注重链条组成要素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片段的反馈机制。首先,在“链韧性”视角下,韧性不是单一区域问题,而是链条问题;其韧性是跨空间、跨组织和多主体联动的。其次,“链韧性”更关注经济行为的完整流程,不仅涉及生产,还包括创新、物流、仓储和消费等方面,本质上是特定产业链条中涉及劳动空间分工的韧性。可见,演化韧性聚焦区域内部的经济要素特征与能力;而“链韧性”则关注经济活动链条的系统协调能力(图1)。
图1 “链韧性”与演化韧性研究聚焦差异

Fig.1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focus between “chain resilience” and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第二,影响因素不同。受EEG范式影响,演化韧性主要将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区域经济、社会和制度基础作为解释其经济韧性的核心变量,较少考虑区域外部作用1319。“链韧性”则强调经济功能链条中企业等主体的多尺度外部联系对其韧性的影响,核心变量是功能链条的连接方式、组织策略和绩效能力;还关注各环节所涉及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信息/技术共享、联动能力和链条重构的综合能动性,而不过分强调单一主体或区域的能动性36-37。如供应链韧性研究中,韧性能力并非是指供应链中某一企业或企业群体的内部属性或能动性,而是只有将它们置于完整的链条组织中,其形成的关系力量才能理解整体供应链韧性的塑造机制。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链韧性”和演化韧性均包含定性与定量两类研究方法192748。演化韧性的定性研究偏重于概念内涵和理论视角探讨,因局限于EEG范式,其理论融合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而其定量研究则主要是韧性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1749-50。最常用的韧性测度方法是马丁(Martin)等提出的经济周期模型法,即通过经济指标变化率差异来衡量区域经济韧性51,但影响因素分析则因概念理解不一、模型使用差异,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统一标准,所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52。“链韧性”则以定性研究为主流,侧重概念探讨与文献综述,亦有部分实证案例研究。而由于“链韧性”本身具有结构复杂、难以全面量化的特点,该领域定量研究方法相对受限,目前以回归分析模型较为常见。此外,部分供应链韧性研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探讨网络密度、网络直径、中心性等指标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产业链韧性和价值链韧性的定量研究方法则包括DEA生产效率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法等。

2.2 理论契合点

尽管“链韧性”与演化韧性间存在研究视角差异,但两者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范式仍具有相通之处。本文在系统回顾两种韧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两者的理论契合点:
第一,宏观语境背景。不管是区域经济韧性还是链条韧性,其本质均是经济活动韧性。当前,这些活动正面临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加剧的压力,两者的韧性均有一致的实践语境。尽管韧性的对象、尺度、单元和表征方面不一,但两种韧性均立足于抵御风险、化解危机、形成稳定发展态势的目标。因此,若能在分析经济功能链条组织架构的过程中,关注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同时,从区域韧性研究上升到外部整体链条的韧性理解上,则可实现“链韧性”与演化韧性的范式融合——即演化和关系视角的多元主义融合27
第二,非均衡与系统观。演化韧性学者批判工程韧性和生态韧性中静态间断的观点,强调区域经济体具有动态开放性和复杂系统适应性特征,难以达到稳定的均衡态712。与之相应,“链韧性”将参与链条功能的所有组织群体关系与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视链条整体为一个自适应的复杂生态系统。其强调的是集体能动性对整体结构的调整、影响和适应作用,链条上“单一群体/区域的”韧性不是研究核心,而是强调“系统的、全局的韧性”27。从这点来看,“链韧性”具有更为强烈的系统观,反对狭隘的“回弹”和“均衡”思维。可见,“链韧性”与演化韧性均秉承非均衡论思想。
第三,关系视角重叠。演化韧性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早期思想主要借助了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扰沌理论,并认为区域经济系统内部要素和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度(即连接度)是影响韧性的核心变量12。这里的要素是一种关系资产,涉及区域内部企业之间形成的可交易和不可交易依赖关系,如供应链/产业链关系、劳动分工合作网络、社会信任体系等,反映的是地方历史依赖下形成的区域结构特性。可见,演化韧性的核心变量本身是一种微观尺度关系,其与中宏观尺度下的“链韧性”均属关系视角,有共通之处19。这说明:不管尺度如何,韧性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其结构既是历史塑造的,也是人为可变的,微观企业关系本身嵌入在更大尺度的宏观关系中27
第四,路径发展与结构—能动性互动。演化韧性研究涉及路径依赖、路径锁定、路径增强、路径延伸和路径创造等术语91953,反映了区域经济韧性在历史惯性下的演化特征与路径选择。路径发展概念被运用于甄别不同区域的经济韧性特征、机制和能力差异820。“链韧性”本身也有历史路径依赖特征,链条发展问题也可抽象理解成路径发展问题。例如,服务于特定产业链的利益主体专业化程度高,且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根植性,则可能会使得产业链本身形成强路径依赖性和锁定效应,阻碍产业链在风险下的适应能力和转型空间42。此外,“链韧性”与演化韧性都充分肯定结构与能动性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核心变量。结构和能动性的互动关系(程度、方式和能力差异),以及两者在特定语境下的博弈逻辑,是塑造经济韧性演化过程、应对方式、能动目的和路径结果的关键2754。同时,当前在演化韧性研究中,能动性研究涉及企业、政府、协会组织等多元能动主体,包含创新性企业家精神、制度企业家精神、地方领导力和社会文化制度能动性等多种类型8162055。这些能动性本身是关系构建的,是构筑和调整各类链式结构的动力。

3 “链韧性”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构建

综上,“链韧性”与演化韧性间存在视角互补性。特别是,“链韧性”中的多地理尺度、多要素关联和区域外部联系等视角优势,可以弥补区域经济韧性当前的研究视角短板。鉴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新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
演化韧性注重区域结构特征(特别是相关和非相关多样性)对韧性的预设作用,而“链韧性”则强调多尺度经济功能链条的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同时,两种视角均重视能动性与结构的互动作用,强调结构—能动性关系是理解韧性强弱的关键。演化韧性的不足在于过分强调内生能动性对区域结构的直接影响,而“链韧性”则可以从关系视角出发,超越区域能动主体的限制,从更多元、更广阔的关系能动性视角来看待区域经济韧性。简单来说,“链韧性”认为任何能动性,不管来自何种尺度,均是其对链条上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调整,链条结构变化和主体功能的变化,才能传导到具体的区域经济体上。区域经济韧性是“链韧性”的一种传导反映:即“链韧性”强不代表链条上的区域经济体有韧性,反之亦然。区域经济韧性的调整可能是塑造“链韧性”的因,也可能是果。
基于此,借鉴“链韧性”的视角特征与优势,应跳出区域主义的演化观,将区域经济韧性理解为一个多地理尺度、多主体互动、内生与外生因素叠加的复杂动态过程,其影响因素和实现机制具有跨区域、全链条、多环节的显著特点。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韧性的能力特征、属性限制、路径选择和发展目标是在跨越组织、区域和制度尺度的“链条结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格局)和“能动主体”(含区域和非区域主体)互动下综合塑造而成的。区域经济韧性不仅受区域结构与能动性要素的影响,更离不开这些要素所嵌入的更广阔外部结构(链条、网络及其构建要素)的作用。从这点来说,“链韧性”是一个连接内生韧性(局部韧性)和外生韧性(整体韧性)的中介,是剖析多尺度关系下的区域经济韧性表征和演化的因果逻辑起点,有助于更好理解现实全球化动态语境下的区域经济韧性机制问题。
本文构建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由“冲击情境”和“韧性能力”两部分组成(图2)。冲击情境分析涉及冲击/危机本身的影响范围、传播机制、作用对象和破坏性潜力,是理解区域经济韧性的前提;韧性能力的影响要素可分解成“结构/能动性”和“内生/外生”两个主要方面,并受到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程度与组合方式的深刻影响。根据这两个维度及其互动关系的详细阐述,初步构建该框架的三大分析逻辑:
图2 “链韧性”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新框架

Fig.2 New framework fo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in resilience"

第一,冲击情境分析。首先,危机自身的属性对经济活动链条的运行连续性与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252756。在不同的风险冲击情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表征和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链韧性”视角下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首先应建立在认真研判冲击属性的基础上。冲击属性至少包含5个方面:(1)影响空间范围(地方、区域、全国或全球);(2)持续时间(短期、中期或长期);(3)传播作用机理(接触传播、传导传播或链式传播);(4)潜在破坏性(局部中断、部分破坏或全面摧毁等);(5)属性类别(自然灾害、战争、公共卫生事件、经济/金融危机、政策冲击、政治或社会危机等)。比如,中美贸易战中的美方对中方的高科技芯片出口限制,会导致中国手机制造供应链及其相关上游产业链(如汽车、精密电子仪器等)的断链风险,使得一些依赖手机或芯片相关产业的区域经济体陷入困境,这些区域的经济韧性问题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并受到整体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和替代修复战略影响。
第二,韧性能力要素分析。区域经济韧性依赖于区域内外结构性和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韧性能力的组成要素具体含有4个方面:(1)区域内部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综合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空间集聚、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社会资本、公共政策和劳动力结构等要素57;(2)区域外部结构性因素,即特定的链条结构与功能性,例如企业或产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长度、网络密度、连通度、灵活性、信息共享机制以及空间布局等;(3)区域内部能动性因素,涉及区内企业在组织、管理、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行为决策与创新活动、企业家精神、制度能动性、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地方政府治理措施等;(4)区域外部能动性因素,包括区外大型跨国公司、政府机构、消费者等主体的战略目标、组织方式与行为决策等。
第三,“链韧性”与区域韧性能力关系分析。区域经济韧性能力是区域内外结构与能动性要素共同博弈、相互适应塑造而来的。具体来说,区域韧性能力不仅有关区域内部要素作用,还受到其所在特定链结构的影响,并与链条上的其他地区能动性息息相关。所以,区域经济韧性是“链韧性”的一部分,其本质是经济功能链条中“研究区域”与“其他主体”(企业或其他区域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既包含研究区域的企业等主体与外部经济主体的相对位置与联系强度,又涉及各能动主体的链条管治、组织策略和集体行动等。换言之,研究区域的经济功能链条在冲击中的结构特征与应对策略,均是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机制分析的关注重点。在危机语境下,这种关系类型大致存在3种基本情形:一是,特定区域经济遭受直接冲击,其结构与能动性较弱,在本地出现断链,在供应链整体能动性无法找到替代和修复链条的方案时,区域经济韧性将处于弱势地位。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区域形成了补链的能力,从而代替了研究区域在链条上的功能,使得研究区域的经济出现低韧性水平;二是,研究区域在链条上长期处于价值链/产业链高端地位,冲击可能让原有链条出现功能和结构破坏,使得研究区域的能动性面向新链条建设和重组,原有链条上的要素和主体被重新调动修改,形成了新的链条,这会使得研究区域出现强韧性能力;三是,整体链条出现危机,面临重组压力,链条核心企业/组织出现主动断链、弃链的可能。在这种压力下,原有链条上的主体和要素主动应对,积极改善和重组原有的功能关系和协作方式,使得研究区域和其他主体区域均出现了韧性提升。

4 结论与讨论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兴起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先后形成了均衡论与演化论两个主流视角,体现出由工程韧性、生态韧性转向演化韧性的内涵变迁历程11。如今,逆全球化思潮与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叠加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冲击,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因根植于EEG范式,演化韧性研究始终缺乏关系视角,对于区域外部联系及其在全球或国家经济网络中嵌入性不够关注1319。“链韧性”所具有的多地理尺度关系视角,能够有效弥补演化韧性研究过分拘泥于内生演化视角的不足。
本文通过提炼供应链韧性、产业链韧性和价值链韧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链韧性”视角具有多地理尺度、多主体互动和多要素关联的突出特点。在此基础上,梳理“链韧性”和演化韧性在学科背景、问题聚焦、研究尺度、影响因素和方法选取等方面的差异,提出演化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聚焦于内生的、区域尺度的企业技术关联性,而“链韧性”则强调外生的、多地理尺度的多要素关联性。本文系统回顾“链韧性”与演化韧性研究相关文献,总结出两者的思想共性,进而归纳出其理论契合点:(1)关注风险冲击下的经济活动;(2)秉持系统演化和非均衡论观点;(3)探讨路径发展以及其中的能动性问题。
本文认为,“链韧性”与演化韧性的理论契合点与视角互补性为二者的对话融合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选择将“链韧性”视角引入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尝试构建了一套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新框架。该框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区域经济韧性是一个多地理尺度、多主体互动、内生与外生因素叠加的复杂动态过程,其影响因素和实现机制具有跨区域、全链条、多环节的显著特点,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区域与外部链条结构/能动性因素的综合作用。本文构建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由风险冲击情境和韧性能力两部分组成。对于韧性能力,分别从“结构/能动性”和“内生/外生”两个维度进行概念解构,并强调注重4个要素组合关系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该分析框架表明:(1)评价区域经济韧性的前提是关注和分析不同风险冲击情境的自身属性,包括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传播作用机理和潜在破坏性等;(2)针对某一特定的风险冲击情境,应当同时考虑区域内外结构与能动性要素对特定区域韧性的影响;(3)重视4类要素的因果联系与联动关系,把局部能动性对全局链条结构性的影响作为理解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
尽管“链韧性”与演化韧性之间的理论对话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存在许多值得探索的实证问题。未来相关研究议题有:(1)“链韧性”中连接度、灵活性等指标在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中的定量表达。与传统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因素相比,链结构特征因素的定量测度方法尚未形成共识,需增进对链结构特征因素响应风险冲击能力、过程与机制的理解。(2)REG范式下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优化。EEG与REG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20。比如,GPN范式中的核心概念战略耦合是一个涵盖区域发展内生动态和外生介入的理论框架,它与“链韧性”均具有跨区域关系视角优势,因此存在实现进一步融合的理论前景19。(3)演化韧性研究成果反哺“链韧性”的理论梳理。如前文所述,演化韧性聚焦于区域结构性因素,具有地理性与空间视角优势,且定量研究成果丰富。这些特点可反向拓展“链韧性”研究,并有助于促进经济地理学者与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学者的对话交流27
1
Hu X, Li L, Dong K. What matters fo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mid COVID-19? Evidence from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J]. Cities, 2021,120:103440-103440.

2
刘卫东.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J]. 地理研究, 2020,39(7):1439-1449.

3
杨宜, 李建伟, 张彦, 等.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民营企业韧性的实证研究——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9(4):64-75.

4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1-23.

5
Hill E, Wial H, Wolman H. Exploring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R]. Working paper, 2008.

6
Pendall R, Foster K, Cowell M. Resilience and regions: Build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phor[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71-84.

7
Martin R, Sunley P. 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15(1):1-42.

8
Hu X, Hassink R. Exploring adaptation and adaptability in uneven economic resilience: A tale of two Chinese mining regions.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7,10(3):527-541.

9
胡晓辉. 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34(8):64-72.

10
Bristow G, Healy A. Handbook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20:3-30.

11
贺灿飞, 盛涵天.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23,38(1):1-10.

12
Simmie J, Martin R.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27-43.

13
刘逸, 纪捷韩, 许汀汀, 等. 战略耦合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40(12):3382-3398.

14
Martin 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12(1):1-32.

15
关皓明, 杨青山, 浩飞龙, 等. 基于“产业—企业—空间”的沈阳市经济韧性特征[J]. 地理学报, 2021,76(2):415-427.

16
李连刚, 胡晓辉.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23,32(3):64-75.

17
王琛, 郭一琼. 地方产业抵御经济危机的弹性影响因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37(7):1297-1307.

18
谭俊涛, 赵宏波, 刘文新, 等. 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40(2):173-181.

19
胡晓辉, 董柯, 杨宇. 战略耦合演化视角下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J]. 地理研究, 2021,40(12):3272-3286.

20
Hu X, Yang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divergent economic resilience: Path development of two resource-depleted cities in China[J]. Urban Studies, 2019,56(16):3466-3485.

21
Boschma R.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J]. Regional Studies, 2014,49(5):733-751.

22
贺灿飞, 陈韬. 外部需求冲击、相关多样化与出口韧性[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7):61-80.

23
Bristow G, Healy A. Regional resilience: An agency perspective[J]. Regional Studies, 2014,48(5):923-935.

24
胡晓辉, 张文忠. 制度演化与区域经济弹性——两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比较[J]. 地理研究, 2018,75(12):2684-2698.

25
Tan J, Hu X, Hassink R, Ni J. Industrial structure or agency: What affects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Evidence from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J]. Cities, 2020,106(2):1-11.

26
Chu H, Hassink R, Yılmaz Ş. Fragmented or engaged pluralism in economic geography?[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24,48(3):247-274.

27
Hu X. Uneven economic resilience of old industrial cities in China: A multiple-perspective analysis[M]. Berlin: Springer Nature, 2024:141-147.

28
王中美. 欧美供应链韧性战略的悖论与中国应对[J]. 太平洋学报, 2022,30(1):36-50.

29
Ponomarov Y S, Holcomb C M.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9,20(1):124-143.

30
Pettit J T, Fiksel J, Croxton L K. Ensur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10,31(1):1-21.

31
宋华. 建立数字化的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一个整合性的管理框架[J]. 供应链管理, 2022,3(10):9-20.

32
Ivanov D, Das A. Coronavirus (COVID-19/SARS-CoV-2)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 research no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Supply Management, 2020,13(1):90-102.

33
Wieland A, Durach C F. Two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21,42(3):315-322.

34
钟昌宝, 林浩然, 王旭强. 供应链韧性量表开发及信效度检验[J]. 物流科技, 2022,45(7):117-122.

35
樊雪梅, 卢梦媛. 新冠疫情下汽车企业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及评价[J]. 工业技术经济, 2020,39(10):21-28.

36
Scholten K, Schilder S. The role of collaboration i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20(4):471-484.

37
Hosseini S, Ivanov D, Dolgui A. Review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alysi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19,125(1):285-307.

38
刘贵富.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06-06:16-31.

39
肖兴志, 李少林. 大变局下的产业链韧性:生成逻辑、实践关切与政策取向[J]. 改革, 2022(11):1-14.

40
陈晓东, 刘洋, 周柯. 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的路径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22(1):95-102.

41
李胜会, 戎芳毅. 产业链现代化的渐进逻辑:破解锁定与韧性提升[J]. 广东社会科学, 2022(5):37-47.

42
李晓华. 产业链韧性的支撑基础: 基于产业根植性的视角[J]. 甘肃社会科学, 2022(6):180-189.

43
MacKinnon D, Dawley S, Steen M, et al. Path creatio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offshore wind sector[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9,130(3):1-32.

44
Gong H, Robert H, Wang C C. Strategic coupling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imes of upheavals: The industrial chain chief model in Zhejiang, China[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22,15(2):279-303.

45
Linkov I, Carluccio S, Pritchard O, et al. The case for value chain resilience[J].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20,43(12):1461-1476.

46
Gereffi G. What does the COVID-19 pandemic teach us about global value chains? The case of medical suppl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olicy, 2020,3(3):287-301.

47
孙华平, 魏伟. 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韧性及断链风险[J]. 经济研究参考, 2020(6):91-98.

48
Tukamuhabwa B R, Stevenson M, Busby J, et al.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Definition,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5,53(18):5592-5623.

49
蔡咏梅, 李新英, 孟令伟.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区域经济韧性评价与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22,38(6):55-59.

50
杜文瑄, 施益军, 徐丽华, 等. 风险扰动下的城市经济韧性多维测度与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41(6):956-971.

51
Martin R, Sunley P, Gardiner B, et al. 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 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16,50(4):561-585.

52
李连刚, 张平宇, 程钰, 等.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22,42(4):557-567.

53
陈作任, 李郇. 经济韧性视角下城镇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基于东莞市樟木头、常平镇的对比分析[J]. 人文地理, 2018,33(4):113-120.

54
Grillitsch M, Sotarauta M. Trinity of change agency,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hs and opportunity spaces[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20,44(4):704-723.

55
Huggins R, Thompson P. Local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d culture: The role of social values in fostering economic recovery[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5,8(2):313-330.

56
甄珍, 王凤彬. 逆境事件冲击下全球价值链系统韧性的动态演化——基于嵌入性多案例的纵向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0):174-192.

57
Chen J, Li X, Zhu Y. Shock absorber and shock diffuser: the multiple roles of industrial diversity in shaping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fter the Great Recession[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23,72(3):1015-104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