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红山湾地貌景区的地貌分类和命名,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通过研究和对比,其在地貌营力、地貌形态、物质组成、地貌发育和演化过程等方面均与丹霞地貌有着显著差异。按照岩石地貌分类和命名原则,目前可将其称为红山湾地貌。作为红层地貌的一种亚类,其应与丹霞地貌并列。红山湾地貌的定义为:以构造掀斜为内营力,坡面片流为主要外营力,并在风化、重力等外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平缓坡面具有彩色韵律旋回沉积特征的红层地貌。其特点是由白垩纪以红色为主且夹杂有青灰色、灰绿色的陆相泥岩、粉砂岩为物质基础,地貌内外主营力分别为构造掀斜与坡面片流,地貌形态以和缓起伏、具有彩色韵律旋回沉积特征的山地为主,并发育有泥钟乳、泥瀑布和小型土林等微地貌。按照地层产状与坡面形态的不同组合形式,红山湾地貌的景观类型可划分为水平彩带型、倾斜彩带型、垂直彩带型、彩虹型、倒彩虹型、水平彩带型、波浪型、扇贝型、裙褶型和复合型等10余种。此类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与造山带密切相关的红层盆地中心地带,祁连山山区的酒泉、张掖及兰州盆地、新疆阿尔泰山脉南麓的准噶尔盆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等地均有分布。
以地方志为基本文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文章对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的灾害历史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两广地区的自然灾害以水旱二灾居多,风灾、虫害、地震亦较常见,雹灾、雪灾及冷害、兽灾等较为少见。历年灾情呈现起伏波动中日渐增多之势,期间出现六个重灾年段,并以20世纪40年代的2个特重灾年为据。灾害空间分布有明显地域差异,水灾和风灾常见于江河沿岸和沿海地带,干旱和虫害以内陆区更为频繁,兽灾集中在偏远山地林区,其余灾害散布各地。两广地区灾害时空分布的差异,导致各类灾害的破坏性不尽相同。水旱灾害破坏最大,次之为风灾、虫害,再次之为地震、兽灾及其他灾害。同时,广东与广西两省灾情又有不同,广东水灾、风灾、虫害、地震均比广西严重,但在干旱、兽灾等方面则轻于广西。总的来看,民国时期两广地区自然灾害呈现既频且剧的特征,整体灾情不容乐观。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岩溶塌陷已成为制约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文章在详细阐述广州市可溶岩空间分布及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广州市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岩溶塌陷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岩溶塌陷主要受隐伏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岩土体结构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的控制;岩溶塌陷的直接触发因素主要为采矿和基础工程施工抽排地下水、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钻探施工、地面振动加载、采矿坑道突水突泥、强降雨入渗及旱涝交替效应等。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岩溶塌陷防治提供翔实的地质依据。
崩岗是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文章通过对信宜市岗尾崩岗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物理性质和颗粒粒径组成的研究,探讨了崩岗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与粒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崩岗侵蚀的发育机制。结果显示:(1)岗尾崩岗不同地貌部位土样中的含水率、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分异,上部崩壁和崩积体土壤质地较为致密、紧实,经流水改造程度较弱;中下部沟道和冲积扇土样较为松散的土壤质地显示了流水作用参与程度较强。(2)颗粒粒径组成显示岗尾崩岗土样为含砾砂土,崩壁土样呈现了花岗岩风化壳未受侵蚀状态的原状土特征,崩坡上崩积体是重力作用和水力作用共同侵蚀的产物,而沟道和洪积扇则表现为以流水为主的沉积特征。(3)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显示岗尾崩岗土体堆积时间较短,崩岗发育年龄较年轻,而崩岗地貌形态和植被覆盖状况也显示其正处于发育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