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社科)项目的立项情况不仅是各地区科研实力和科研组织能力的重要标志,也可以反映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方向。现有文献计量学研究多关注文献的计量分析,较少从国社科项目的视角进行分析。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为数据源,采集1994—2021年间“所在省区市”为广东省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等方法对广东省国社科立项项目所反映出的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知识图景进行描绘。结果表明:(1)广东省国社科项目在研究期间共立4 794项,在所有省区市(不含港澳台)中排名第4,立项年均增长率为15.7%。其中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共立3 211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共立444项,立项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立项项目学科主要以应用经济、中国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为主,主要以“碳排放”、“休闲农业”、“热带气候”、“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关键词为研究主题,研究成果主要以专著、专著结合论文以及论文结合研究报告为主,缺乏大型调研类、电脑软件和工具书类的研究成果;(3)立项单位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主,其中,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立项数较多,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近年来进步较为明显;(4)核心主持人立项项目数达57%,但数量仅占项目负责人总数的1/10,核心主持人的学科以社会学为主。综合来看,广东省国社科立项数稳中有升,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少数重点高校、优势学科和核心主持人。未来,广东省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应着力拓展非优势学科,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单位,构建包含“老、中、青”科学合理的研究梯队,形成“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局面,进一步增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的实力。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日本学术界对中国重要经济地区之一广东省的相关研究成为广东省海外形象建构及中日文化互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涉及广东省的研究课题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学术群体、研究机构、核心内容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呈现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的焦点聚集与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所涉研究群体庞大、研究机构丰富,研究热点呈现“经济—国别—地域”的历时变化特征,主要集中于东亚地区华人华侨、中国宗族文化、广东产业经济等领域,聚焦地域国别、经济发展和语言文化三大核心聚类。通过对日本学术界广东研究学术成果的系统整理述评,一定程度上为今后广东文化的海外传播及形象书写等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日本学术界广东省研究知识图谱”。
“学者”是学术史研究的一个核心视角,透过学者们的师承关系可以刻画学科的形成、学术流派的变迁、学术思想的传承,乃至学科内部的派系纷争。然而,在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忽视了对师承关系及其影响的讨论。文章以中国民国时期知名人文地理学家的师承关系为例,梳理了“竺可桢—胡焕庸—吴传钧、李旭旦”等师承脉络,并根据这些代表性学者的师承关系分析了近代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起源、传承及主要流派,剖析学缘网络对学术流派形成和中西方地理思想融合的影响,以及在学科形成和发展中由于师承关系所引发的学科内的政治等问题。文章认为,师承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民国时期知名人文地理学者丰富的留洋经历推动了西方地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促进了早期中西方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融合;以师承关系为部分载体的学术团体的形成也深刻影响了地理学科的发展格局。最后,系统讨论了师承关系视角对地理学思想史研究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