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观念持续变迁的背景下,梳理性别视角下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开展计量分析,系统梳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热点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发展迅速,研究趋势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研究区域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当前研究聚焦于多维特征、家庭福祉、社会问题以及群体差异等主题。同时,国内外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倾向,具体体现在研究主题、对象关注与分析视角等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流动女性因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与特性,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未来,学界应围绕主观幸福感的多维效应和作用机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地理学视角等主题,完善和丰富主观幸福感研究。
文章基于在南京市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代际差异的视角对农村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农村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入水平不高,融入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融入、社会适应、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2)农村流动女性内部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入水平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村流动女性在综合融入上更具融入优势,但其在分维度上的融入状况呈现出不同特点。(3)优质的人力资本、家庭化迁移方式以及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够有效推动农村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入。(4)不同代际群体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个体因素对新生代农村流动女性社会融入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家庭化迁移方式(与配偶同住、子女随迁)对老生代农村流动女性社会融入的促进作用强于新生代。新、老生代对社区层面的关注点不同:老生代关注社区治安及周边购物、医疗卫生设施水平;新生代则关注社区活动空间、教育以及医疗卫生设施水平。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文章研究工作和家庭因素对于不同性别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异质性影响,并考察教育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家庭化迁移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就业稳定性,重视家庭团聚已成为流动人口居留决策的共同优先因素;家庭化迁移的影响并无性别差异,而就业稳定性对男性的影响更高。(2)高等教育的经历明显提升了女性流动人口在居留决策中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但却大幅降低了男性对工作和家庭的重视程度,使得工作与家庭、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均渐趋缩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更加需要一个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文化环境。(3)流动经历对男性和女性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性别观念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女性的观念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经济能力。文章提出了城市社会环境改善的政策建议及流动人口性别差异和观念转变的研究议题。
居住条件在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采用在福州展开的问卷调查数据,从社区类型、住房来源、住房设施和住房质量满意度四个维度,考察居住条件对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好,但仍有近三成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不同维度的居住条件的影响效应各异:居住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住房设施齐全和住房质量满意度高会对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租赁住房、自有住房会对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3)社会融入和邻里交往发挥着一定程度的中介效应:社会融入在住房设施以及住房质量满意度对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遮掩了部分租赁住房带来的消极影响;邻里交往在社区类型为老城区和城中村以及住房设施的影响效应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遮掩了部分自有住房经济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