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地理学思想的高中地理“双碳”教学策略研究
王越(2001—),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E-mail:1303594509@qq.com。 |
收稿日期: 2024-12-04
修回日期: 2025-02-14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28
基金资助
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JKZG065)
华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024KYLX039)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Geographical Thoughts into High School Geography Education for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Received date: 2024-12-04
Revised date: 2025-02-14
Online published: 2025-09-28
王越 , 杨嘉毅 , 袁亚娟 , 张争胜 . 渗透地理学思想的高中地理“双碳”教学策略研究[J]. 华南地理学报, 2025 , 3(2) : 124 -131 . DOI: 10.20125/j.2097-2245.202502010
The geographical thoughts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education into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profoundly reflect the core concepts of geography, such as the coupling thought of geographical pattern and process, the holistic thought, the scale thought, and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strong alignment between these two areas, this paper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geographical thought into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on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The aim is to leverage the strengths of geographical thought to advanc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and lay the groundwork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表1 “双碳”教育涉及的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分析Tab.1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in rel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
维度 | 内涵 | 涉及的高中地理课程内容 |
---|---|---|
为何实施“双碳”目标? | 生态环境破坏 | 大气受热过程、温室效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海平面上升、碳循环、生态退化 |
人类社会发展 | 城镇化的利弊、能源资源紧张、人类健康危害、土地退化 | |
碳排放有何影响因素? | 能源消费 | 人口分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产业区位、交通运输方式、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 |
土地利用变化 | 城镇化、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生态脆弱区、耕地空间分布、跨境环境污染 | |
如何实施“双碳”目标?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与质量特征、能源消费结构 |
产业节能降碳生产 | 绿色农业、工业清洁生产、服务业节能减排 | |
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 城镇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 |
交通运输低碳转型 | 交通运输方式、新能源 | |
生态系统碳汇巩固 | 碳循环、生态环境保护 | |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 履行环保法律义务、培养公众环境意识、资源环境事务社会监督 |
表2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产生的问题Tab.2 Problems arising from excessiv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
问题 | 具体表现 |
---|---|
气候变化问题 |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多发 |
生态环境问题 | 海水酸化、珊瑚礁白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盐渍化、森林退化、土地荒漠化 |
人类健康问题 | 呼吸系统疾病、各类传染病风险增加 |
社会发展问题 | 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洼地区和城市淹没、移民和环境难民问题、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能源成本上升、能源资源紧张、国际冲突升级 |
图3 跨学科学习各圈层间碳的循环过程Fig.3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carbon cycle process between the layers of the earth |
表3 “碳循环”专题教学的重点内容Tab.3 Key content of "carbon cycle" thematic teaching |
核心要点 | 具体内容 |
---|---|
碳循环的概念 |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转化为有机物,固定在生物体内,通过呼吸和分解过程重新返回大气 |
碳循环的意义 | 维持地球各圈层的碳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 主要形式有开垦农田、焚烧和砍伐森林、使用化石燃料等,导致碳固定量少于碳释放量,打破了原有的碳平衡 |
表4 “双碳”教学评价量表Tab.4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teaching evaluation scale |
评价 项目 | 评价标准 | 评价主体 | ||
---|---|---|---|---|
自评 (20%) | 他评 (30%) | 师评 (50%) | ||
“双碳” 知识 | 列举主要温室气体的种类及来源,解释碳循环的过程机制,描述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碳循环的影响; | |||
描述“双碳”目标的概念内涵,理解“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解释“双碳”目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 | ||||
列举“双碳”有关的政策,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减排增汇的具体实施措施与效果。 | ||||
“双碳” 意识 | 热爱自然,支持并贯彻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能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责任感; | |||
能够识别并指出生活中的碳排放问题并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尝试解决; | ||||
愿意主动学习“双碳”有关的内容,不断提高对“双碳”目标的认知。 | ||||
“双碳” 行为 | 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宣传并践行节能减排措施,如绿色低碳出行方式、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等; | |||
主动参与和“双碳”有关的社会实践项目,参加节能减排相关的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 | ||||
带动家人、朋友等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能形成习惯并长期坚持。 |
[1] |
傅伯杰, 冷疏影, 宋长青.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39-945.
|
[2] |
吴儒敏. 把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19): 1+72.
|
[3] |
韦志榕, 袁孝亭, 王向东, 等. 地理课堂教学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 (笔谈)[J]. 华南地理学报, 2024,2(2): 77-87.
|
[4] |
王雪丹, 王向东. “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及其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13): 43-46.
|
[5] |
傅伯杰.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J]. 地理学报, 2014, 69(8): 1052-1059.
|
[6] |
韩冬日, 刁燕霞, 王心娟. 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率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及驱动因素[J]. 环境科学, 2025, 46(6): 3592-3603.
|
[7] |
张家辉, 邓若男, 安珍妮. 地理教学中常用地理思想的要点及教学导向[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7): 34-37.
|
[8] |
张立峰, 王向东. 基于地理学“整体性”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2, 32(8): 101-106.
|
[9]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EB/OL]. (2021-10-24)[2024-11-20].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uiding opinions on fully and faithfully apply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o achiev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EB/OL]. (2021-10-24)[2025-01-10].
|
[10] |
张家辉, 袁孝亭. 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6): 103-108.
|
[11] |
王乐瑶, 张正勇.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学科实施“双碳”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21): 9-12.
|
[12] |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 (2021-10-26)[2024-11-20].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otice on the action plan for carbon peak before 2030[EB/OL]. (2021-10-26)[2024-11-20].
|
[13] |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1991(3): 1-6.
|
[14] |
赵明华, 韩荣青. 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5): 6-10.
|
[15] |
于贵瑞, 郝天象, 朱剑兴.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4): 423-434.
|
[16] |
周代许, 王民.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13): 20-24.
|
[17] |
伍英.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学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策略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22): 18-20.
|
[18] |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11): 25-32.
|
[19] |
丁继昭, 袁孝亭. 区域差异思想方法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J].华南地理学报,2023, 1(01): 107-113.
|
[20] |
张家辉, 袁孝亭.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筛选、释义与特征[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11): 113-118.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