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地理教育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2): 77-87.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2008
  • 地理教育
    李小燕, 程同伟, 赵建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2): 88-94.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2009

    以陕西某地方高校地理师范专业为例,基于目前师范类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文章提出重塑“教育信仰”,树立终身从教信念;落实“学生中心”,打造地方教育范式;提升“师范味道”,创设优质育人生态的地方高校师范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循证实践,文章认为以教育信仰重塑核心要务为牵引,强化教育理想信念,以“思政引领+学科铸基+师范加持”的三维育人目标为准绳,通过直击师范生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内容重构和具有示范效应教学形式创新的双引擎,借助师生共同体学习方式,营造师范育人氛围和利于师范生成长的良好生态,打造“一核两翼三维”地方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地方师范教育服务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契合度。

  • 地理教育
    王红枫, 陈晓欣, 陈一智, 王敏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1): 65-76.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1006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在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了解学生在地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差异规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能力的培养。文章采用出声思维法和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解决“地表形态的塑造”章节试题时的信息加工、注意力分配以及认知负荷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基础、信息提取和信息加工能力上。学业水平高的学生,其注视次数少、区域集中、口语表达清晰,这体现出他们的认知基础更为牢固,关键信息的抓取、加工能力强,较少受到冗余信息的影响,从而高效解决问题。学业水平中等的学生,从注视点与次数上可以看出他们受冗余信息的影响较多,且存在表达犹豫的问题,这说明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不清导致了加工受阻。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认知基础、信息加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文章基于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的认知差异与特点,对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简要建议。

  • 地理教育
    丁浒, 袁亚娟, 孙彩歌, 付迎春, 赵耀龙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2): 93-98. doi: 10.20125/j.2097-2245.202302009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数字高程模型与地形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高阶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大思政”格局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引领,学科竞赛为引擎”的教学思想为指引,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深入发掘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要点,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效、教学反思等方面,与“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为地理信息科学相关领域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地理教育
    朱鹤健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1): 101-106. doi: 10.20125/j.2097-2245.202301009

    针对我国高校地理学教育出现学科独特性认识不足与服务社会热度下落,提出高校地理学科改革振兴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培养目标上,突破原有培养地理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狭窄框框,凭借地理专业教育与育人理念有天然联系的优势,以家国情怀与地理学特色思维交融新定位,构建新型高校地理学科。为此必须进行3项重要改革振兴措施:(1)明晰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在办学中确立地理学学科的独立性。(2)以文理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特色思维,优化专业结构。(3)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回归地理学经世致用本色。新型地理学人才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建设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专业能力。

  • 地理教育
    丁继昭, 袁孝亭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1): 107-113. doi: 10.20125/j.2097-2245.202301010

    学科基本原理蕴含着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明确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及其运行机制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一招。区域差异体现了地理学的第二定律“空间异质性”,关注区域差异是地理学考察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梳理有关区域差异的内容要点,明晰地理区域差异思想方法的内涵和谱系,关键在于:基于地理过程的差异本源性剖析区域差异现象的形成原因,基于空间尺度和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角度认识区域分异规律,基于区域差异以因地制宜观念应对实践问题和价值判断。据此结合具体内容反哺基础地理教育,探讨区域差异思想方法对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 地理教育
    汤茂林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1): 114-122. doi: 10.20125/j.2097-2245.202301011

    品质优良的教材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21世纪以来,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以外的教材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结果是市场上的教材品质不能令授课教师们满意。相关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由于更新慢,虽然考虑到了我国教学传统的惯性,但对学科的新发展关注不够,对学生地理基础的考量不够。在国家日益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下,有必要重提大学教材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而建构出新的写作和出版机制,催生理想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这种教材应当充分吸收世界上各国编写同类教材的经验教训,吸取其长处,在组织结构、内容、表达方式、学生友好、直观材料使用等方面作出努力,在内容上不必面面俱到,在深度上不能太深,但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应当作为重要标准之一。英美同行撰写的同类教材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尤其是英国同行撰写的同类教材,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针对我国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我们应当编写出令授课教师满意的各种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来。